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屬於許多工作狂科學家的日常是:儘管一再承受實驗失敗的打擊,在發表的過程中備受質疑,但仍舊對目標懷抱信念,對成功充滿野心。因為科學研究是一段漫長艱難的道路,實驗失敗很正常,而成功反而才是罕例。
圖片來源:pexels
文 / 曹玉婷,台大北護家醫科主治醫師
處在一個疾病大流行的時代,我們都希望疫苗能順利研發以拯救生命,我們都關心疫苗的安全性與效益,但你可知道,這些成功出線的疫苗,背後有多少血淚故事嗎?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時,幾乎沒有人做好準備。政府官員、企業領導人和公共衛生專家對於百年來最具破壞性的流行病束手無策,就連許多世界上最大的藥廠和疫苗製造商都反應遲緩,無法拯救絕望的世人。當病毒劫持世界,此時挺身而出的,竟是一群看起來不可靠的科學家和商人!包括狀似滿口謊話的法國商人班塞爾(莫德納執行長)、沒有研發病毒疫苗經驗的土耳其移民吳沙忻(BNT創辦人)、使用可疑技術的波士頓科學家巴魯克(腺病毒專家)、被同儕排擠的英國科學家沃倫和匈牙利籍研究員考里科(mRNA研究先鋒)…… 」
現在,人類醫療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施打 mRNA 疫苗,就像30多年前,台灣開始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一樣,是需要冒險精神與勇氣的。
因為,科學證據雖然非常重要,但證據的累積需要時間;在拯救生命、與病毒賽跑的道路上,我們有多少時間?
40年前,台灣曾經是全世界B型肝炎帶原率最高的國家。當時嬰幼兒B肝疫苗預防接種計畫的推動,也是飽受批評與質疑。
現在回頭來看,B肝疫苗阻斷了B肝病毒藉由母子垂直感染的傳染鏈,近一步預防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肝病三部曲」逐漸消聲,肝病不再是國病,台灣證實了:透過預防注射,可以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這是我們名揚國際的重要里程碑。
針對其他病毒的疫苗研發,就沒有那麼順利了。
1990年代,人類曾以腺病毒作為疫苗載體,想對抗愛滋病毒,行動宣告失敗。事實上,很少大藥廠投入愛滋疫苗研發,因為對藥廠而言,相較於研發藥物能帶來的長期利潤,做疫苗通常是虧本生意。
後來,SARS 與茲卡病毒都一度襲捲世界,然而疫情又倏忽終結,疫苗研發也隨之劃上句點。
本書故事從人類第一支疫苗—預防天花的牛痘—開始,展開一段資訊豐富的疫苗發展史。
書中也描繪了許多工作狂科學家的日常,他們對生活不修邊幅,對人際毫不在意,儘管一再承受實驗失敗的打擊,在發表的過程中備受質疑,但仍舊對目標懷抱信念,對成功充滿野心,這樣的信念與野心,讓他們在顛簸的研究之路,能堅持走下去。
堅持真的不容易。因為,科學研究是一段漫長艱難的道路,實驗失敗很正常,成功才是罕例。
我們都知道商場如戰場,但其實學術界也是競技場,搶時間、搶資源、搶人才,研究人員總是不停在尋找研究資金。
「生物學進展緩慢,很少有特別的新發現,所以會累積愈來愈多的壓力,論文發表太慢,競爭對手就會打敗你,毀掉你的職業生涯。」
在壓力之下,實驗室裡會發生很多扭曲的事情。研究團隊之間也會發生黑函檢舉等惡性競爭。在醫學界,尤其生物醫學領域,也存在詐騙。
儘管現在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新冠疫苗能有效降低 COVID—19 的重症率與死亡率,但mRNA的技術在研發上經歷太多失敗,在疫情開始席捲全球之前,誰知道莫德納這個生技產業史上的最大IPO,會不會是下一場「惡血」騙局?
人類與病毒之間的演化戰爭,或許是永無止盡。歷史上的疫情不斷重演,我們是否能從每一場成功或失敗中,得到啟發?
邀請你一起來看看,這場新冠危機下,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的生死競賽,跟著書中的人物一起經歷,各式各樣的機緣、挫折、失落,以及堅持。
跟著書中人物想像一下,在故事的情節轉折之處,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