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婷醫師推薦閱讀《大腦這樣「聽」》—珍貴的聽力,保留給值得的聲音與音樂!《大腦這樣「聽」》一書,闡述聽覺對大腦的影響,研究證明音樂有促進健康、甚至治療疾病的能力,《大腦這樣「聽」》喚起我們對聽覺的重視,說明聲音如何在我們身上烙下重要印記,以及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
文/曹玉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專心工作或讀書的時候,你習慣在安靜的空間,還是在吵雜的環境?
需要專注的時候,我喜歡在圖書館,深怕被他人的談話聲、突發的噪音打擾。
我有些朋友則是喜歡待在麥當勞或咖啡廳,彷彿一定要有背景雜音,才能幫助專注。如果沒有背景雜音,就要開電視、播放音樂,說在安靜的地方,沒辦法專心。
你是哪一種呢?
我在門診對失眠病人 做衛教的時候,常會提醒睡眠環境要安靜,移除噪音源,也讓身體習慣安靜的就寢儀式。有的病人會說,他要聽白噪音才能入睡。
我一直認為,成人需要噪音才能入睡,或者需要背景雜音才能專心工作,都是源自於長期培養出的習慣。
從聲音產生的原理 來看,只要噪音存在,我們的聽覺系統,便是不斷在受刺激:空氣振動我們的鼓膜與三小聽骨,衝擊卵圓窗,使柯蒂氏器的毛細胞擺動並拉扯覆膜,造成帶電的離子流動,釋放神經傳導物質,改變聽神經的電壓,將電流一路傳到大腦…
只是我們的大腦被訓練成,必須去忽略這樣的刺激。
然而,這樣的習慣,有沒有什麼淺在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到了2050年,全球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有聽力問題。除了疾病之外,外界噪音,以及現代人長時間使用耳機和手機的習慣,都可能威脅著我們的聽力。
妮娜‧克勞斯(Nina Kraus)這位神經科學家,主要研究語音和音樂感知相關的神經生物學,她在
《大腦這樣聽》這本重量級的科普書籍裡,詳細介紹了我們的聽力如何運作,大腦如何將外在的聲音元素,轉化為有意義的訊號,以及我們的生命經驗,如何形塑出個人獨一無二的聲音意識。例如:你對你名字的敏銳反應、新生兒與母親聲音的連結。
這本書介紹了音樂在醫療的應用,例如治療腦損傷、減輕災難倖存者的壓力與焦慮、延緩失智症惡化、強化聽力障礙者對語言的理解等。
本書也透過大量研究,闡明 #噪音對聽力的傷害,尤其當我們年老之後,不可逆的聽覺受損:研究者提出,即使是白噪音也會對聽覺系統造成傷害,目前提供白噪音的機器用途,是遮蔽家庭噪音以幫助入睡,但卻有可能讓聽覺神經系統變得遲鈍,長期來看,也影響著我們從聲音中汲取意義的能力。
書中更強調音樂對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學音樂如何有助於情緒與認知能力,改善孩子的注意力與記憶力,培養孩子的信心與合作能力,近一步提升學習成效。
作者透過豐富且跨領域的實驗結果與科學發現,告訴我們,聽覺系統所涵蓋的範圍比想像中更廣,影響我們如何感受、思考、看待事物和運動。例如:聽覺系統和運動系統之間有廣泛的連結,光是聽到節奏或鋼琴旋律就可以活化腦部的運動系統。
這本書鼓勵我們去選擇或營造健康的聲音環境,為自己的身體培養需要安靜的習慣,將我們珍貴的聽力,保留給值得的聲音與音樂。
需要專心的時候,無論你和我一樣喜歡待在安靜空間,或和我朋友一樣習慣吵雜環境,都邀請你一起來閱讀這本書,認識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培養我們的聽覺意識,保護我們敏銳的感官,促進身心健康,欣賞細微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