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灣目前防疫很好,大概不能算是「後疫情」階段,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他國的慘痛經驗,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曹玉婷,台大家醫科醫師、醫學教育研究者
充滿變動與不安的西元 2020 年,或說,歷史上充滿天災人禍的農曆庚子年,終於過去了。新的一年,新冠病毒疫情雖然持續,但人類也從慘痛的經驗中學到許多教訓。
CNN 國際新聞評論節目「札卡瑞亞GPS」主持人,也是美國當代著名公共知識份子,就寫了這麼一本《後疫情效應》,全面檢視疫情為政治、社會、科技、經濟等領域帶來的影響,將如何改變世界的樣貌,以及反思人類在集體命運動盪的時刻,如何團結合作,把握機會一起打造一個更和平美好的世界。
作者在第4課『大眾應遵從專家建議,專家應傾聽大眾意見』提到,「專家和菁英應該花更多心力去思考如何與民眾建立連結,並以人民的需求為首要考量。在面對這次的疫情和將來的危機時,人民應該要聽取專家的意見。但是,專家也必須聆聽民眾的想法。」這不只是大瘟疫流行時的挑戰,更是我身為在第一線服務的臨床醫師,時常反思的課題。
當病人提出質疑,或一些容易被認定為「沒常識」的看法,其實正是溝通與衛教的好時機,我盡可能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先專注聆聽病人的感受與想法。而當醫師盡到了診斷與提供治療建議的責任,民眾或病人是否願意接受這套理論,他/她所處的社經位置、支持系統,又是否有能力去協助執行醫師所給的建議,這恐怕不是單純醫病之間的課題了。
最怕的是,病人表面上都一切遵從醫囑,實際上卻自己嘗試各種危險的治療,到頭來,每個人還是得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很多時候,病人的選擇並不是出於理性,而是出於恐懼,我理想中的醫療照顧者,能提供的不只是專業知識與經驗,更可貴的,是那一份關懷與同理。
回來討論這本書,以大眾寫作而言,作者的論述可說是嚴謹的,類似我們在專業學術寫作時,會引經據典,或文有所本地標註資訊出處,這或許和作者有大量分析、評論國際新聞的經驗相關。然而,作者仍不免受限於所謂的美國觀點,我鼓勵台灣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主動帶著台灣視角來解析與思辨。
台灣目前防疫很好,大概不能算是「後疫情」階段,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他國的慘痛經驗,避免自己重蹈覆轍。我們也應該繼續「超前部署」,管制的邊境總會逐步開放,我們總會恢復國際交流與互動,沒有人能夠永遠置身事外。推薦這本書給大家,藉由觀察世界的改變,來思考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如何轉變,並摸索出台灣自己的道路。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