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台灣目前防疫很好,大概不能算是「後疫情」階段,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他國的慘痛經驗,避免自己重蹈覆轍。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曹玉婷,台大家醫科醫師、醫學教育研究者
充滿變動與不安的西元 2020 年,或說,歷史上充滿天災人禍的農曆庚子年,終於過去了。新的一年,新冠病毒疫情雖然持續,但人類也從慘痛的經驗中學到許多教訓。
CNN 國際新聞評論節目「札卡瑞亞GPS」主持人,也是美國當代著名公共知識份子,就寫了這麼一本《後疫情效應》,全面檢視疫情為政治、社會、科技、經濟等領域帶來的影響,將如何改變世界的樣貌,以及反思人類在集體命運動盪的時刻,如何團結合作,把握機會一起打造一個更和平美好的世界。
作者在第4課『大眾應遵從專家建議,專家應傾聽大眾意見』提到,「專家和菁英應該花更多心力去思考如何與民眾建立連結,並以人民的需求為首要考量。在面對這次的疫情和將來的危機時,人民應該要聽取專家的意見。但是,專家也必須聆聽民眾的想法。」這不只是大瘟疫流行時的挑戰,更是我身為在第一線服務的臨床醫師,時常反思的課題。
當病人提出質疑,或一些容易被認定為「沒常識」的看法,其實正是溝通與衛教的好時機,我盡可能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先專注聆聽病人的感受與想法。而當醫師盡到了診斷與提供治療建議的責任,民眾或病人是否願意接受這套理論,他/她所處的社經位置、支持系統,又是否有能力去協助執行醫師所給的建議,這恐怕不是單純醫病之間的課題了。
最怕的是,病人表面上都一切遵從醫囑,實際上卻自己嘗試各種危險的治療,到頭來,每個人還是得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很多時候,病人的選擇並不是出於理性,而是出於恐懼,我理想中的醫療照顧者,能提供的不只是專業知識與經驗,更可貴的,是那一份關懷與同理。
回來討論這本書,以大眾寫作而言,作者的論述可說是嚴謹的,類似我們在專業學術寫作時,會引經據典,或文有所本地標註資訊出處,這或許和作者有大量分析、評論國際新聞的經驗相關。然而,作者仍不免受限於所謂的美國觀點,我鼓勵台灣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主動帶著台灣視角來解析與思辨。
台灣目前防疫很好,大概不能算是「後疫情」階段,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他國的慘痛經驗,避免自己重蹈覆轍。我們也應該繼續「超前部署」,管制的邊境總會逐步開放,我們總會恢復國際交流與互動,沒有人能夠永遠置身事外。推薦這本書給大家,藉由觀察世界的改變,來思考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如何轉變,並摸索出台灣自己的道路。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