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與視覺相比,聽覺跟自己的身體有更密切的關聯。台灣大學蔡振家教授推薦閱讀《大腦這樣「聽」》,《大腦這樣「聽」》一書,闡述聽覺對大腦的影響,研究證明音樂有促進健康、甚至治療疾病的能力,《大腦這樣「聽」》喚起我們對聽覺的重視,說明聲音如何在我們身上烙下重要印記,以及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
文/蔡振家,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師
與視覺相比,聽覺跟自己的身體有更密切的關聯。映入我們眼簾的,多半是周遭環境的景物,但我們卻常常聽到自己產生的聲音,包括走路與說話的聲音,於是,有些聲音特質就跟身體感覺產生了連結。例如當我們發出「ㄏㄚˊ」的上滑音時,需要將聲帶逐漸拉緊,所以越來越高的音讓我們覺得緊張,可能是因為發出這種音的時候,我們感到聲帶越來越緊。以上這種例子,在視覺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因為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皮膚的顏色,而且就算有時候忽然臉紅,當下也不一定能看到自己的臉,所以,視覺跟自我的關聯並不那麼直接──但是請注意,我們隨時在聆聽自己。
神經科學家克勞斯(Nina Kraus)在《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中指出,聽覺系統所涵蓋的範圍比想像中更廣,「直到最近,我們才開始認知聽覺包含了感官知覺、運動、思考和情緒感受。」這是一個意義深刻的學術進展,每個人都可以從這個觀點去反思:聲音與自我有什麼關係?
在教學與研究機構中,有關聲音與聽覺的知識散佈於各個學科,包括訊號處理、振動學、聽力學、知覺心理學、動物聲學、語言學、音樂學……,要整合不同學科中的相關知識,顯然不太容易。《大腦這樣「聽」》這本書,穿梭於上述各個學科之間,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配上生動的插畫,帶領讀者探索聽覺世界的豐富樣貌,值得一讀再讀。
以下我們就以空拍機的視角,快速瀏覽這本書所呈現的聽覺世界:
●大腦處理聲音的過程,就像錄音室中的聲音工程師,上下推動混音器的推桿,增強或削弱特定的聲音元素。這種能力跟經驗有關,而學習音樂可以強化這種能力。
●聲音的處理,牽涉到腦中的多巴胺與催產素,前者跟動機、愉悅感有關,後者跟人際情感連結有關。
●音樂在醫療上的應用,具有龐大的發展潛力,尚待開發。
●聲音節奏可以促進人們的社群意識,提升帕金森症患者的步行協調性,幫助泛自閉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
●研究語言障礙的團隊開發了一項技術,可以在孩童三歲時評估他們未來是否會遇到閱讀問題。輔助性聽覺裝置可以讓孩童建立聲音與意義的連結,甚至解決他們的閱讀問題。
●現代生活中,音樂無所不在,「當音樂混雜在一堆我們不想聽到的聲音裡,我們便無法透過主動參與音樂來形塑我們的大腦」,這種環境甚至會讓人習慣去忽略音樂,這個現象值得關注。
●老化所伴隨的聽覺退化,不僅跟耳朵有關,也跟大腦有關。音樂可以讓年長者的聽覺神經系統保持年輕。
雖然這本書是從英文書翻譯過來的,但是它仍然讓人感受到「學術本土化」的重要性。此書的譯者之一為神經科學家暨音樂人李承宗博士,他不僅確保了中文翻譯的學術品質,更在書中穿插不少貼心的譯註,一方面引導讀者去理解字裡行間的學術概念與實驗的「綿角」,另外也提出了一些本土觀點,例如聲調語言的音高特性。展望未來,台灣應該要在聽覺研究上走出自己的路,而在此之前,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與整合,或許可以從科普書與科普影片開始著手。《大腦這樣「聽」》將許多腦區連在一起,而我衷心期待,這本書也能把不同領域的專家與學習者連在一起,共同追尋聽覺世界的福祉。
➢【書籍資訊】《大腦這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