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48歲以上聽力損失的比例為46%,70歲以上的人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63%,面對老年性聽損、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患者,神經生物學家克勞斯研究完成《大腦這樣「聽」》一書,鼓勵住在長照機構的失智症患者開口唱歌,證明音樂是可以處理失智症患者所面臨的情緒和認知問題。
「Brainvolts」實驗室由作者妮娜.克勞斯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專門進行音樂、腦震盪、老化、閱讀和雙語等研究。研究生大多數是20幾歲的年紀,不同於他們,安德森進入研究所時已自稱是個「老女人」,她在明尼蘇達州的私人診所和醫療院所擔任聽力師長達30年。
是她的客戶(多半是老年人)引起了她的興趣:意思是,聽力在老化的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老化又對聽力有什麼樣的影響?在她的指導下,Brainvolts開始研究老年人的聲音意識。
事實上,安德森絕對是帶頭展開這項工作的最佳人選,身為臨床聽力師,她渴望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瞭解她這幾十年來所處理的情況,而且受試者都很喜歡她!她大方地分享老化對溝通能力所造成的影響的相關知識,面對急切與她合作的各界人士也毫不藏私。我們的「老化腦」計畫結束多年後,仍有一些她之前的受試者來電詢問Brainvolts是否還在招募受試者。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對於耳朵(我指的是耳蝸)相關的老化過程瞭解得不少。老化過程中,我們一生所累積的噪音暴露,以及中、內耳構造的退化會損害我們的聽力,造成聽力閾值上升。到了中老年交接之際,我們的聽力閾值(可聽到的最小音量)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發生改變。
一項研究發現,48歲以上的人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46%。
另一項研究則是發現70歲以上的人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63%。這種以耳朵為主的聽力損失就是所謂的老年性聽損(presbycusis,由希臘文的「presbys」和「akousis」兩字組成,意指「老年聽力」)。
像安德森這樣經驗豐富的聽力師可能光憑聽力圖(audiogram)就能猜出受試者的年紀,誤差不超過5歲。但安德森以及任何人都無法猜測的是,受試者對於他實際能夠聽到的聲音有多少理解。
事實上,有些老年人聽力閾值並沒有問題,但他們就是無法理解自己聽到的聲音。這種對聲音的無法理解通常會呈現在噪音環境中,在噪音環境中他們會有聽不懂語言的狀況。這其中的緣故,以及我們能夠對此採取哪些行動,向來是聽力學領域專家追尋的聖杯。
除了跟年齡有關的耳蝸聽力衰退(通常是高頻音聽力受到影響),腦內的聽覺中心也會衰退,這有時是耳朵接受的訊號輸入變少所致。我們的大腦需要聲音才能發揮理想功能,戴上助聽器可以提升記憶力以及在噪音環境中的聆聽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腦對聲音元素的反應也會因此有所改善。我們常聽別人說戴上助聽器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思考」,就像我接電話之前要戴上隱形眼鏡一樣,看得清楚可以幫助我想得明白。
圖片來源:flickr
腦部的變化通常跟聽力損失無關,但老化確實伴隨著一些聽覺神經系統的生理變化,如處理不同頻率音的音調拓撲排列會變得失序,導致可對頻率選擇性進行微調的抑制作用受阻。此外,神經計時變慢,相關腦區之間的連結性會減少,神經噪訊也會增加。
隨著老化,整個腦部都會出現生理變化,而非僅局限於聽覺系統。當我們的年紀愈來愈大,左右腦半球的活躍情形會變得較無側化情況而更對稱,腦部的血液量減少,腦部可能會發生萎縮的情形(40歲之後,我們的大腦大約每過十年就會縮小5%,灰質白質都會受到影響)還有輕微的認知衰退,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和記憶能力會受到影響。
神經處理能力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的整體性改變,會進一步阻礙我們理解聲音的能力,我所指的是隨著年齡漸增愈見普遍的日常困擾,像是看著餐廳帳單時突然覺得小費難以計算,或是記不得剛才讀過的小說內容。隨著老化所產生的認知障礙往往發生在需要「當下」解決的問題,這種能力在我們20幾歲時最為鼎盛。相反地,固定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也就是一生中經一而再、再而三學習所獲得的技能、知識及能力,則是可以持續增進至70多歲。
再來是失智症,失智症並不是單一種特定的疾病,除了記憶喪失外,還包含了許多症狀,像是對事物的混淆、集中力減退、物品錯放、對時間及空間產生混淆,通常還伴隨著性格改變。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據估計全球如今有5千萬人得跟這種疾病一起生活。我們尚不清楚前面提到的腦部生理變化跟哪一個面向的失智情況有何直接關聯。根據阿茲海默症患者及正常人的大體解剖結果,往往無法從中得出確定性的結論,腦部萎縮或退化的程度與認知衰退的有無或嚴重程度之間通常沒關係。
但我們很清楚的是,當失智症抹去了患者與這個世界的其他聯繫時,聲音可以帶領他們通往記憶之門。世界級的歌劇演唱家居斯塔夫森(Nancy Gustafson)分享了一則有關她母親的個人軼事。
南希的母親罹患失智症,病程已經發展到讓她認不得南希,也只能簡單地用是與否來回答問題的程度。有一天,南希來到了母親所在的安養中心坐在鋼琴前彈奏聖誕歌曲,她的母親幾乎立刻開口唱和,並且跟南希對話了一陣子。
因為這件事的啟發,讓南希成立了「心中之歌」基金會(Songs by Heart),鼓勵住在長照機構的失智症患者開口唱歌。
音樂是真的可以處理失智症患者所面臨的情緒和認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