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很多人不明瞭聲音是個能量,多說話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只要觀念正確,可以愉悅的度過晚年,對聲音的訓練永遠不嫌晚。本文為洪蘭教授對《大腦這樣「聽」》的推薦文。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最近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全球有十億以上的年輕人因使用耳機不當或去嘈雜的夜店場所而導致聽力受損。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因為全球也不過八十億人口,竟然有八分之一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瀕臨失聰。
聽覺是我們在胚胎七個月時就成熟,最後離開我們身體的感官。當一個彌留狀態的病人已經不能說話時,他的聽力仍然存在,在醫院常看到老人家硬是一口氣不肯嚥,要等待遠方的親人回來給他最後的承諾。
不知為何,我們對聽力的保護或是說覺識(awareness)非常薄弱,或許是我們幾乎不曾感受到失聰的痛苦,所以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惜的是,等到知道時,為時已晚,因為聽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
一百多年前,記者曾問海倫凱勒:失明和失聰都不好,但若是強迫您選擇,您會選哪一樣?海倫凱勒毫不猶豫的說:我選擇看不見,因為失明切斷了我和事物的連接,但是失聰切斷了我和人們的連接。當時是大部分人不會手語,其實到現在也還是,因此失聰的人常感到有口難言的痛苦,失聰的孩子也因無法恰當的表達出他的意願,在情緒的發展上很受困擾。
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的標準,聲音超過100分貝,只要15分鐘聽神經便受損了,而歌星演唱會時的音量通常超過115分貝,那是只要30秒耳朵就受損了。想到這些年輕人還有漫長的一生要走,失聰對他們事業和家庭的傷害真的很大,因此,我積極地搜尋,希望找到能夠完整地讓大家知道聽力重要性的科普書,找了許久,終於看到了這本《大腦這樣聽》(Of Sound Mind)。作者本身是業餘吉他手,熱愛音樂,所以她了解為什麼年輕人耳朵裡永遠要塞著一個耳機,因為她也是一個科學家,所以這本書中有很多實驗證據說服年輕人自己去判斷要不要聽那麼大聲。
本書從介紹大腦如何建構出一個有意義的世界(Constructs a Meaningful Sonic World)開始,告訴老師和父母,聽覺的重要性,尤其它會影響孩子的閱讀。她舉了很多的實驗說明,閱讀障礙的孩子是因為不能分辨兩個很相似的音,從而影響了他們從音到義的解碼(decoding)速度,造成閱讀困難。通常一旦知道了原因,就容易去補救,因此書中也有提供目前幾種有效的補救方法,給家長老師作參考。
另外,第十一章「噪音對耳朵的傷害」非常重要,因為預防勝治療,職業傷害是失聰最大的原因,修馬路時用的碎石機音量就是120分貝,耳朵會痛,但是卻很少看到修路工人戴耳罩來保護他們的耳朵,甚至機場的地勤人員也常常沒有戴耳罩就在執行任務(噴射機引擎的聲音高達130分貝) ,研究發現48歲以上的人(現在是屬於壯年期)已經有46%的人聽力受損,到70歲,這數字爬到了63%。
我們的聽力除了保護還需要鍛練,研究發現音樂的訓練可以幫助人們在吵雜的環境中,聽的比較清楚,音樂家的語言和記憶能力都超越非音樂家。音樂對大腦的活化有很大的幫助,教育決策者和有能力送孩子去學音樂的父母可以看一下,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到2025年,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高齡者,「老化與聲音意識」這一章要好好的看,因為很多人不明瞭聲音是個能量,多說話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失智的可怕不用多說,因此現在研究的重點放在有沒有辦法減緩失智?書中提到一位聲樂家的母親雖然已經失智到不認識自己的女兒了,但是當她隨意彈了幾首聖誕歌曲時,母親居然張開了嘴,唱了起來,而且後來還跟她對話了一陣子,表示音樂帶回來了她的一些記憶。台灣的鋼琴家陳郁秀也說,她母親晚年身體虛弱,躺在床上幾乎不能跟人溝通。有一天,她突然想到一首小時候母親常彈給她聽的搖籃曲,便打開鋼琴彈了起來,結果發現已經不跟外界溝通母親的手指竟然在棉被上打拍子。音樂真的可以幫助失智症者的情緒和認知。透過音樂,我們可以進一步訓練大腦對聲音的覺識和感受力,從而誘導出他的語言。作者非常強調用音樂來訓練聽神經,使大腦保持年輕。前面說過,同樣年齡的受試者,音樂家在噪音中聽到語言的能力比非音樂家好,而且在記憶和認知功能上也比同年齡的非音樂家好,就是一例。
有一個好消息是研究發現對聲音的訓練永遠不嫌晚,55歲到80歲的長者,每週一次二小時的合唱,十週後就提升了在噪音環境中聆聽語言的能力,即使小時候因家貧沒有機會接觸到音樂,現在仍然來得及。
人一定會老,但是老不等於不好,「衰」才是不好。老使我們懂得聆聽,也懂得哪些東西值得聆聽。老帶給我們智慧,使我們有耐心對待生生命中的挫折,也使我們有慈悲心去幫助他人。德國的研究發現生命滿意的最高點在65歲,人只要觀念正確,可以愉悅的度過晚年,老而彌堅不是問題。
希望這本書讓我們珍惜上天賜給我們的聽力,好好地享受生活周遭的一切天籟。
➢【書籍資訊】《大腦這樣「聽」》
➢【延伸閱讀】
聲音與自我有什麼關係?台灣大學蔡振家教授推薦《大腦這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