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為什麼巴哈的作品留傳了兩百多年仍然經典雋永?
為什麼小提琴名家約夏‧貝爾在紐約地鐵站拉琴,卻少有人駐足聆聽?
為什麼幾乎所有知名鋼琴家,都可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弟子」?
楊照從歷史來看古典音樂,講述巴哈、莫札特、貝多芬、李斯特……等音樂家的故事,還原古典音樂風貌,探觸作曲家創作的靈魂,更用宏觀角度看待古典音樂數百年來的發展。他更教我們如何打開耳朵,訓練聽覺,反覆聆聽思索,重新認識古典音樂的精巧與美妙。
自序 楊照
輯一 音樂的道理
聽見噪音,才能聽見音樂
垃圾車音樂是哪一首?
操弄時間的魔法
化冗長為神奇
音樂怪傑顧爾德
讀譜的音樂與現場的音樂
台上唯一無聲的音樂家
古典音樂急不來
戰爭沉船都擊不倒音樂
中國大陸製造,音樂重鎮轉移?
不靠歌詞聽音樂
表演的本質
有誰不是李斯特的弟子?
李斯特的學生無一相似
練琴不等於重複演奏
民主的藝術與對位
別只聽「快樂頌」
在音樂中加入文字與繪畫
看見節奏,聽出美感
在書法中體會時間流動
合宜的音樂
輯二 音樂的源流
巴哈和他的兒子們
當音樂遠離上帝
從「費加洛婚禮」感受法國大革命
誰贏了莫札特?
新語彙造就新時代
貝多芬寫了幾首歌劇?
不霸氣就不是貝多芬
耳聾帶來想像與願景
經典之後
輸的不是音樂,是人
當作曲者不等於演奏者
從曲式解放吧
獻給克拉拉
最珍貴的禮物
自由且孤獨
致友誼
舊形式透出來的新光采
無法登台演唱的茶花女
附錄一 人名對照表
附錄二 曲目對照表
古典音樂比其他音樂值得思索,其中一個原因是:古典音樂比所有其他音樂都要來得複雜。那麼複雜的和聲、結構、曲式、配器、變化,一直逗引著我們精煉自己的耳朵去聽得更多更仔細。到了一個階段,聽音樂的人會恍然領悟,這樣的音樂,不能光是只靠耳朵來聽,一定要動用大腦思考上的協助。
古典音樂比其他音樂值得思索,另一個原因是:幾百年來,西方建立了以思索角度看待這些音樂作品的習慣與傳統,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紀錄。這些紀錄不是外於音樂的東西,而是在時間中早已和音樂纏捲混同了。這些紀錄一方面提醒我們在音樂中聽甚麼、聽到甚麼;另一方面又將音樂從單純的聽覺擴張出去,和生活、文化的其他面向進行有趣、豐富的連結。
很長一段時間,從黑膠唱片到卡帶到CD,古典音樂的錄音產品必然附隨這個傳統所產生的文字紀錄。唱片封套背面、卡帶封面背後,到CD夾附的小冊子,一定會有關於這些樂曲的文字說明,而且說明的寫法有千千百百種,充分反映了這個思考傳統的多元面貌。
我少年時期便固定邊看解說邊聽音樂,英文程度還不夠好時,這些唱片、卡帶附隨的說明,是讓我認真查字典背單字的強烈動機。查了、記了、了解了,突然之間,同樣的那份錄音,就對我展現了不同的聲音風情,比原先更立體、更感人。我確切知道為什麼要用思考的方式聽音樂,確切接收到了思考帶來的美好效果。
開車聽音樂,等紅燈時,我就拿起CD小冊讀上面的說明,如此一來,紅燈變得容易忍受了,音樂又立即增添我過去或許不知道、感受不到的層次。多好!
這本書列為《想樂》系列的第三輯,然而書中大部分文章寫作的時間,早於前兩輯的《想樂》內容,相較於前兩輯,這一輯的思考、記錄方式比較寬廣、也比較隨性,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形式或主題,將這些文章聯繫在一起。這也就是我之前一直遲遲沒有動手編輯成書的主要原因。
還是女兒提供了我動能,覺得編出這樣一本書,或許還是有必要、有意義的。不久前,我帶女兒在誠品信義店看董陽孜老師的書法作品展覽,想起了她小時候在國家音樂廳跟我的一段對話,聽了我的回憶,女兒很意外,因為她完全不記得這件事了,甚至有點懷疑我記憶的真確性。還好,我早就寫下來了。回家後,把那篇文章(〈看見節奏,聽出美感〉)拿給她看,她看完之後,除了承認應該有那段對話之外,還覺得文章內容有助於她整理自己對董老師書法作品的感受。
還有許多我們在車裡、在餐桌上的談話中,提到音樂、提到樂曲,她經常給我的反應是:「可是學校裡都沒有這樣教。」是的,她在台灣一路念了八年的音樂班,但很少從音樂的道理(不是那種狹義的「樂理」)或音樂的源流(不是那種考試用的「音樂常識」)角度形成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
於是我想:也許,從思索角度形成的音樂意見,對台灣部分學音樂的人,部分熱中聽音樂的人,還能有點刺激作用,刺激他們跟古典音樂發生更具體、更深刻的關係。也許,從思索角度形成的音樂意見,有機會可以引領一些過去找不出理由聽古典音樂的人,因而產生好奇與興趣。
並不是因為我的思索意見特別好,而是因為這塊領域在台灣處於人煙稀少的荒蕪狀態,應該還能容納一個思索者在這裡動手動腳試著挖墾出些花草樹苗來。
摘自《古典的思索:想樂第三輯》自序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 91.3電台「閱讀音樂」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及「93巷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變動不居的地景,
因而就成了對於記憶最自然也最強烈的刺激。
走到哪裡,熟悉的舊日時光不待召喚,也無從抗拒,
就固執地服貼在陌生的現實影跡上。
而且神奇地,被時間掏洗磨淡,理應褪色的舊日情懷,
竟然就是比眼前歷歷的現實聲光,更清楚更深刻。
2014/01/24
BLF05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3203667
288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