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一個單純「想救人」的念頭,八年來,支撐著臺大雲林分院腫瘤醫學部醫師魯維丞在台北、雲林兩地間長途跋涉,將高鐵當捷運,在生死日常中找到獨步全台灣的頭頸癌前導化療處方
數十萬公里的醫者之旅
從見習、實習到住院醫師時期,臺大雲林分院腫瘤醫學部醫師魯維丞分別參與了臺大雲林分院的課程及工作,多年下來,早已讓他深深愛上雲林的工作步調,期間他不僅得到許多師長的教導,還收獲了美滿的婚姻。
魯維丞笑說,「在雲林內科病房結識身為古坑人的另一半後,從此雲林就成了我的第二個故鄉。」因此,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他毫不猶豫選擇到雲林服務。
隨著兩個兒子相繼出世,為了理想的教育與生活環境,幾番考慮後,魯維丞決定舉家遷回台北,但他仍堅持在雲林分院看診,從此開啟了他每週四天自費高鐵通勤的日子。
這段醫者之旅,從2018年到2022年2月,累積的里程數超過25萬公里,足足可繞地球六圈半!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
總有人問他,是什麼樣的魔力,讓他甘心待在雲林,將高鐵當捷運,持續好幾年不間斷?
「我行醫的目的就是想救人,」魯維丞說,與其說是動力,不如說是一個信念、一個『想救人』的堅持,而在雲林分院,他往往能夠無後顧之憂的提供患者「認為該做到的幫忙」。這樣的機會,在現實環境中,不是每家醫院都能提供。
身為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雲林分院對魯維丞來說,是個十足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因為菸、酒及檳榔盛行,雲林縣頭頸癌( 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患者非常多,雲林分院早在2010 年就成立了頭頸癌多專科聯合團隊,魯維丞也是成員之一。
依照治療準則,局部晚期口咽癌患者的標準治療之一,是使用前導性化學治療( docetaxel、cisplatin、5-FU,也就是所謂TPF 處方),之後再給予同步放射化療。所以,魯維丞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個再平常也不過的國際標準,卻讓他在擔任主治醫師後遇到的第一個患者,就給了他一場重大的震撼教育。
魯維丞回憶自己在雲林分院開立的一個TPF 處方……
那是一位身強體壯的63 歲口咽癌患者,依照過去在臺大總院的經驗,每三週給予接近標準TPF 劑量是很合適的做法。
當時,化療結束後,患者僅有輕微的噁心嘔吐,魯維丞想讓患者繼續住院,好施打營養針並觀察副作用的變化;但患者表示,自己狀況良好,想出院,直說「魯醫師別擔心」。不料,出院三天後,鄰居發現患者意識不清倒臥在客廳地板上。緊急送醫後,因細菌感染併發敗血症休克,儘管給予加護醫療,仍於六天後過世。
原來,這位患者返家後,因化療導致黏膜發炎和腹瀉,無法進食且脫水。
魯維丞沒想到,照著治療準則及臺大總院經驗給予的第一個TPF 化療處方,卻因患者獨居、沒人照顧及協助就醫,化療副作用竟直接導致患者死亡。
這件憾事帶給魯維丞極大的衝擊,難過之餘他痛定思痛,開始積極尋找不讓遺憾重演的方法。
在詳讀文獻並與臺大雲林分院腫瘤醫學部主任陳若白討論後,經過多次嘗試,魯維丞逐漸找到一個安全的前導化療處方。
DP-HDFL,這可說是TPF 的變形,也就是給予同樣的治療藥物,但劑量和用藥方式不同,如此可因人制宜,不僅大幅減低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對缺乏家人照顧或體能狀況不佳的患者來說,也是比較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魯維丞表示,DP-HDFL 處方給藥方便且有彈性,曾經有一位公務員不想請假化療,他就使用DP-HDFL 前導化療,讓病患可以邊工作、邊進行化療。
「這時就要感謝臺大體系給予的自由,」魯維丞指出,許多醫院有既定的化療套組,以TPF 為例,若給藥方式並非標準的TPF,甚至可能電腦系統會限制醫師開方,但臺大並沒有這樣的限制。
這幾年來,在雲林分院腫瘤醫學部,DP-HDFL 處方甚至取代了標準的TPF 處方,成為最常用的頭頸癌前導化療。
「據我所知,這處方應該是獨步全台灣的頭頸癌前導化療處方,改變了醫界認為頭頸癌前導處方毒性很大的印象,極有效且安全性高,」這件事讓魯維丞相當有成就感。將遺憾轉為醫學上的成就,他更希望繼續將DP-HDFL 發揚光大,造福台灣的頭頸癌患者。
一個個從病例中累積的醫學能量,一個個病患背後的故事,都是魯維丞實踐信念過程。多年來,這個「想救人」的初衷一再擴大,成為將他牢牢留在雲林的最大原因。
事實上,幾個月前,一位三十多歲、來自彰化的單親媽媽,與第四期乳癌奮戰多年,終究不敵病魔在宅往生。後來,家屬到門診找他魯維丞開診斷書,離開診間前,其中一位家屬稍顯激動的對他說:「魯醫師,非常感謝你,是你讓姊姊能多陪伴我們好幾年,真的很謝謝!」
對於執業已久的腫瘤科主治醫師來說,生離死別早已成了工作中的一部分,但家屬的感謝仍讓他鼻頭微酸。當天,門診的診間外,還有四十多位患者在等候看診,但他為自己留了1 分鐘整理情緒,然後才繼續看診。
八年歲月荏苒,如今的魯維丞仍持續著他的醫者之旅,在台北、雲林間兩地往返,秉持初衷,寫下一段段與患者間的故事。
➢【書籍資訊】《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