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不管是「任意門」還是連接不同時空、地點的瞬間移動,這些在動畫、電影中常出現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是真的能實現的嗎?讓《宇宙大哉問》告訴你,這個宇宙所有的可能與不可能!
說真的,有人喜歡旅行嗎?
無論是去異國他鄉度假還是每天通勤上班,實際上,沒有人喜歡旅行的交通過程。說喜歡旅行的人可能代表他們喜歡「抵達」目的地。那是因為目的地充滿無窮樂趣,例如可以看到新事物、認識新朋友、或是早點上班,好早點下班回家閱讀物理書籍。
旅行的實際交通部分通常令人難熬:準備出發、趕著上路、等待班次、再次趕路。無論誰說「旅行不是目的,而是過程」,顯然他們不必每天塞在通勤途中,也從未卡在橫越太平洋航班的中間座位上。
如果有更好的旅行交通方式,可以跳過中途點,直接出現在目的地,這樣不是很好嗎?
100多年來,瞬間傳送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常見話題。誰沒有幻想過閉上眼睛或跳進機器,接著發現自己突然出現在嚮往的地方呢?想想你會省下多少時間!你的假期可以從現在起跳,而不必等到飛行14小時之後才開始。我們也可以更輕易的到達其他行星。想像一下,我們不必花費數十年的交通,就能將人送到最近的宜居行星(比鄰星b,4光年外)殖民。
但是瞬間傳送可能嗎?如果有可能,為什麼科學家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仍然不能使它實現?究竟是還需要數百年的時間來開發,或是可以期待它很快就成為手機應用程式呢?將光砲設定為擊昏狀態吧!因為我們即將下達指令「把我傳送上去!」,接著開始介紹瞬間傳送的物理原理。
圖片來源:pixabay
如果你夢想的瞬間傳送是,某一時刻在這裡,然後下一時刻到達完全不同的地方。很遺憾,我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這絕不可能。因為物理學對任何瞬間發生的事情都有非常嚴格的規範。任何事情發生(結果)都必須有原因,從原因到結果需要傳輸資訊。想一想:為了讓兩件事彼此有因果關係(就像你在這裡消失然後又在別處出現),它們必須以某種方式溝通。而在這個宇宙中,包括資訊傳遞在內的任何事物,都是有速度限制的。
資訊必須像其他東西一樣在空間中傳播,而在這個宇宙中,東西能夠傳播的最快速度是「光速」。說真的,光速應該要稱為「資訊的速度」或「宇宙的極限速度」。這個概念融入了相對論和因果關係,是物理學的核心。
即使是重力,也不能比光速還快。地球感受到的重力不是來自太陽當下的位置,而是八分鐘前的位置。這就是資訊穿梭1億5,000萬公里所需的時間。如果太陽消失了(瞬間傳送自己到度假區),地球將繼續在正常軌道上運行八分鐘,然後才意識到太陽已經不見了。
因此,你從一個地方消失並立刻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現的想法,可以說幾乎是做白日夢。兩地之間必須發生某些事情,並且那些事情不能移動得比光速快。
幸運的是,當談到「瞬間傳送」的定義時,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那麼固執,可以接受「幾乎瞬間」或「眨眼之間」,甚至「以物理定律允許的速度」來滿足我們對瞬間傳送的需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傳送機:
一、傳送機能以光速將你傳送到目的地。
二、傳送機能以某種方式縮短你所在位置和目的地之間的距離。
選項二可以稱為「通道」類型的遠程傳送。在電影中,這是一種打開通道的傳送,通常是透過蟲洞或某種超維度子空間,你可以經由它抵達其他地方。蟲洞是連接空間中遙遠兩點的理論隧道,而且物理學家已經明確提出,在我們熟悉的三個維度之外,還存在多個空間維度。
可悲的是,這兩個概念仍然處在理論階段。我們實際上沒有觀察到蟲洞,也不知道如何打開蟲洞或控制它通往何處。額外的維度並不是指你真正可以進入的地方。它們僅代表你身上粒子可能擺動的額外方式。
選項一其實更有趣。事實證明,我們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就可以實現這件事。
➢【延伸閱讀】
能夠穿越時間、拜訪另一個宇宙的「蟲洞」,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