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陳瑞杰指出,當務之急,應是如何將GPT-4用於「善」,讓人類「更好」;更要廣泛地結合醫學、法律、政策、科技、人文有識之士,集思廣益,趨吉避凶,發展出一套合乎安全、倫理且有效地應用於健康醫療之工具,才是人類之福。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文/陳瑞杰,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新局已啟,大浪來襲、百花齊放。AI運用,看的到,用的到,不再遙不可及。本書(《AI醫療革命:GPT-4與未來》)概述了 GPT-4 ,如何能利用其全方位的功能,以及如何安全、合乎倫理且有效地運用於醫學和醫療保健領域。
GPT-4 是聊天機器人,也是智慧搜索引擎,更是強大的智慧助理。它不再是傳統、狹義的人工智慧,而是具有全方位功能的機器智慧。它可以聰明絕頂,卻也可能出現離譜、杜撰的資訊,就如同「幻覺」一般。但由於其強大的新能力,沒有它,就像出門忘了帶手機一樣地不便。
美國醫學研究所於1999年11月報告,美國每年有數萬名病患,因可預防的醫療錯誤而死亡。原因在於人會犯錯(To err is human),健康照護系統必須建立常態性品質把關制度,以維病患安全。21世紀以來,醫品與病安已成為醫界的顯學與各醫院的日常。但日新月異的臨床指引,也難免造成更繁複的流程與文書工作。尤其在當代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下,全球疫後出現護理離職潮,要如何透過人機協作,緩解人力短缺與過勞,且一併減少醫療疏失,應是當前重大課題。
醫學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但不管如何進步,醫療仍有其風險與不確定性,為幫助病家了解各項治療的意義與成效,近期醫界已全面落實,事前告知同意、共享決策、聰明就醫,但也隨著過度專業的告知,引發病家誤解,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如果,能以更白話的說明,讓病家理解專業的判斷和同理心,將使醫病關係更趨合諧。
GPT-4是個開始,不是終點。新興科技之爭議所在,也常是潛力之所在。不論諸位先進是抱持著「樂觀」或「懷疑」態度,當務之急,應是如何將GPT-4用於「善」,讓人類「更好」;更要廣泛地結合醫學、法律、政策、科技、人文有識之士,集思廣益,趨吉避凶,發展出一套合乎安全、倫理且有效地應用於健康醫療之工具,才是人類之福。
➢【書籍資訊】《AI醫療革命:GPT-4與未來》
The AI Revolution in Medicine: GPT-4 and 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