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張嘉淵指出,在這個重要而紛亂的時刻,AI是普羅米修斯的火炬,或是潘朵拉的盒子呢?資深科學家彼得. 李(Perer Lee)以在冠狀病毒肆虐中成長的GPT,來探討AI的醫療革命。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文/張嘉淵,廣達電腦技術長
自從1998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的發明人提姆·柏納茲-李(Tim Berners-Lee)提出語意網(Semantic Web)的概念後,整個網路資訊資料的交換、傳遞和處理方式和人類越來越像。
整個Web迅速發展成全人類的大腦資料庫一般,而語意核心的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在類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突破下有了驚人的進展。於是海量的資料、大規模神經網路模型、加上超級的雲端運算力使得通用型的人工智慧(AGI)變得可能。
在眾多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ChatGPT終於在COVID-19的疫情後,橫空出世,在大規模的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之上,建構了更近似人類思考模式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於是GPT變成了史上最大的AI全民運動。
在這個重要而紛亂的時刻,AI是普羅米修斯的火炬,或是潘朵拉的盒子呢?資深科學家彼得. 李(Perer Lee)以在冠狀病毒肆虐中成長的GPT,來探討AI的醫療革命。這本書並沒有誇大了GPT的神奇,反而以科技人的良知與客觀的視角,探討GPT在真實世界的AI醫療上可以扮演的角色與潛在的問題。也許只有當我們找到限制,我們才能讓AI在醫療裡自由。
The AI Revolution in Medicine: GPT-4 and 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