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有一種指數曲線,能準確預測某些現象的未來發展。指數成長經常出現在生物學問題中,例如細菌繁殖或人類繁衍;也能應用在金融和經濟領域,例如金額隨時間的成長;還有新一代電腦的效能變化等等。藉由瞭解指數成長,我們就能更清楚瞭解上述過程。而藉由正確繪製指數成長過程,就能夠更容易推論這些成長現象。
圖片來源:Freepik
大家可能發覺,足球員轉會費已經完全失控了。足球員以6千萬英鎊、甚至更高的金額轉會,早已見怪不怪。上一章我提到,內馬爾於2017年的轉會費打破了紀錄,實際金額為1.98億英鎊。比較一下,史上留有紀錄的第一筆轉會交易發生在1893年,由我支持的阿斯頓維拉足球俱樂部,以100英鎊的「天價」買下了蘇格蘭前鋒格羅夫斯(Willie Groves)。轉會費從格羅夫斯的100英鎊,衝高到內馬爾的1.98億英鎊,僅僅費時124年,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未來還有可能出現更高的轉會費嗎?轉會費高達10億英鎊的足球員,有可能出現嗎?
前面我已經提過,要初步瞭解資料的絕佳方法,就是將資料畫在圖表上。從維基百科下載依時間排序的轉會費破紀錄表格,然後繪製成圖,觀察隨時間的變化,並不會太困難。從右頁的圖可以清楚看到,近期才開始出現轉會費衝高到失控的狀況,與我們的印象相符。圖中可以看到1980年以前,世界紀錄幾乎沒有增加,甚至要到2020年以後,轉會費才明顯爆衝。
然而,本章將會提到,這是因為採用這種繪圖方法,才讓人產生誤解。實際上,足球員轉會費正是一個指數成長(exponentialgrowth)的例子,如果使用對數刻度(logarithmic scale)來繪製另一種不同的圖,就能更清楚瞭解轉會費紀錄的進展。
雖然我們在第1章〈一張好圖勝過千言萬語〉看到的一些多項式曲線頗具意義,也非常實用,但還有另一種指數曲線,也能準確預測某些現象的未來發展。指數成長經常出現在生物學問題中,例如細菌繁殖或人類繁衍;也能應用在金融和經濟領域,例如金額隨時間的成長;還有新一代電腦的效能變化等等。藉由瞭解指數成長,我們就能更清楚瞭解上述過程。而藉由正確繪製指數成長過程,就能夠更容易推論這些成長現象。
指數函數可以用看似十分簡單的方式來描述。對比第1 章提到,每天「加上」固定移動距離的航海家太空探測船,指數函數則是每天把上一個數值「乘以」固定值。從「加」改為「乘」聽起來變化不大,但這看似影響不大的差異,卻讓先前看到溫和的線性行為,轉變為更加無法控制、且可能潛藏危機的指數行為。驚人的指數成長指數成長過程的經典例子,就是會定期分裂成兩半的細菌。
如果每隻細菌每小時會分裂成兩隻,則我們能夠輕易計算出細菌群體的大小。例如,假定午夜時有1隻細菌,凌晨一點就會有2隻、凌晨兩點4隻,到了凌晨三點則變成8隻。目前為止,就如同轉會費的圖形一開始的部分,看來都還在控制範圍內,實際上指數成長的初期階段看起來可能十分平坦,很可能會被誤以為是線性成長(linear growth)或二次成長(quadratic growth),但這樣的狀況並不會持續太久。事情很快就完全失控。到了早上八點,細菌又倍增了五次,成長到256隻;中午十二點時成長到4,096隻;隔天午夜則會成長到16,777,216隻。
指數成長一開始的成長速率,和線性成長的差異難以用肉眼區分,但很快就超越了線性成長速率。這就是指數過程普遍的特徵:利用數學可以證明,只要時間夠長,無論指數成長設定的速率大小為何,最終都會超越任何速率的線性成長。事實上,指數成長最終都會超越任何第1章提到的多項式過程(二次、三次或六次)。
這就是為什麼在建構模型時,過度僵化依賴多項式過程,可能會讓觀察者產生錯誤的安全感,蒙蔽了真相,進而引發危機。特別危險的問題出在:指數過程絕大部分的成長貢獻,都來自於後期的成長。這意味著在疫情爆發期間,醫療院所可能會從控制良好,突然間變成完全失控。
另一個能幫助我們瞭解指數成長的例子,就是核連鎖反應。如果使用中子撞擊鈾-235原子,鈾-235原子就會分裂,釋放出更多中子與一定的能量。假設核分裂釋放出兩個中子,則這兩個中子隨後會撞擊更多鈾原子,產生雙倍能量。在下一回反應中,則會釋放出四個中子,產生四倍能量,以此類推。與細菌繁殖不同的是,每一回的反應時間可能都只需要幾百萬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瞬間釋放出的能量就可能十分巨大。這正是1945年在廣島投下的核分裂原子彈的爆炸原理。只要裝入足夠的鈾原料,並且將原子彈外形設計成中子難以逃逸的形狀,能量釋放就會呈現指數成長,極短時間就已經足以夷平一座城市。
當然,比起真實世界,永無止境的指數成長更可能只會在數學世界中發生。固執認為事物會無限制指數成長下去,顯然過於愚昧,因為在真實世界中,指數成長的規模終將受到限制。例如細菌群體大小可能受限於容器大小,或者受限於分裂後的新細菌生長所需的養分含量。同理可知,鈾原料多寡會限制核連鎖反應時間的長度,也就限制了特定原子彈能夠釋放的總能量。然而,全球各地新冠肺炎疫情一波又一波爆發,不斷向我們證明,指數成長的結果,已足以對醫療照護系統造成重大打擊。
➢【書籍資訊】《社會菁英必備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