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這套作品收錄了高教授前後長達40餘年的寫作,共計約289篇、字數約50萬字。內容包括了他對開放的追求、對進步的堅持、對文明的嚮往、對和平的迫切,以及對學習的鼓吹,盼藉此提供站在「和平vs.戰爭」十字路口的讀者,更多元的思考角度。
文/天下文化編輯部
二戰結束,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在政治上逐漸擺脫被殖民國家之列,經濟上則迎來戰後復甦。這些國家在進入「開發中國家」後,面臨經濟發展的難題與挑戰,西方的現代經濟學逐漸發展出一個經濟學分支「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 economics)」。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於1959年赴美留學,1961年取得經濟學碩士,來自台灣的他,深知戰後經濟重整的艱苦,也看到了美國的富足與力量,此刻接觸到發展經濟學,認為這可能對當時的台灣有所幫助,就在讀博士班前的空檔,完成其首部作品《經濟發展導論》。
身在異地,感受到自己應該要為國家作一些事。書生報國以書,《經濟發展導論》書稿完成後,他寄給美援會副主任委員尹仲容,並受到肯定,成為經合會印製的叢書之一,獲得稿費一萬元——在其父月薪僅900元的年代,不啻為一筆大財富;由於第一部作品受到政府青睞,進而發揮書的影響力,也促成日後高希均教授在美國大學教書之餘,利用寒、暑假返鄉擔任政府顧問、在台灣大學兼課,與李國鼎先生、王作榮先生、葉萬安先生等人熟識,他們都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功臣。
其後,高希均教授創辦《天下》雜誌、天下文化、《遠見》雜誌等文化媒體事業,自美國帶回「思維」,期待以西方的進步觀念提升台灣社會。從1978年代起,他陸續完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等數十本著作,倡導Ideas with Impact,同時在關心的教育領域,盡一份心力。
21世紀的頭20年,人類就已進入AI時代的初期,科技帶來新的改變,「與時俱進」是我們的變革進行式。回首台灣從開發中國家走向已開發之列,我們的「與時俱進」是什麼?高教授列出了五點:
● 開放:沒有開放的政策,一切空轉
● 文明:沒有文明的擴散,一切空洞
● 進步:沒有進步的推展,一切空談
● 和平:沒有和平的持久,一切落空
● 學習:沒有學習的普及,一切空白
在2015年《開放台灣》的自序中,高教授曾寫道,若就當時世界每人所得排行榜前30名來看,台灣完全沒有自卑的理由。如今八年過去,根據近期(2023年10月)安聯集團發布的「2023年安聯全球財富報告」,台灣在全球最富有國家中名列第五,成績看似美好,但我們的政黨「惡鬥」和媒體「惡報」與當年相較,非但不見改善,政客反倒更變本加厲地以仇恨式語言操弄民粹激情、綁架民意。
八年前,高教授曾在文章中痛陳的政府失能、國會失職、媒體失信、經濟失調、企業失責、世代失落,持續在台灣上演。隨著水溫不斷升高,自我催眠中青蛙依舊沉溺在「小確幸」中,卻無視迎面而來的「大不幸」,真是情何以堪?
面對裹足不前、原地踏步的台灣社會,高希均教授將其40年來的閱讀和寫作整理成一套五冊的「打造台灣軟實力之島」系列:
●《開放:突破台灣格局》探討導致台灣裹足不前的民粹瀰漫、輿論偏執,以及廉能脫鉤的政治困境。回顧當時高教授積極鼓吹的「開放與興利才是活路」及「與時俱進中改變觀念」,放在今時今日仍具意義;
●《文明:展現台灣驕傲》回顧了高希均教授在美求學、執教,一路以來歷經的觀念衝擊、成長摸索,和期待台灣與文明接軌的夙願;
●《進步:累積台灣優勢》涵蓋四大部分,從八○年代起創辦雜誌社、出版社的回顧、在《天下》與(1981~86)、《遠見》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1986~89)到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幾篇作品,全書的核心是高教授對傳播進步觀念的堅持,和願盡一己心力,使我們國家不再貧窮、落後的初衷;
●《和平:追求台灣雙贏》一書以台灣四任民選總統為架構,依據寫作時間先後,將高教授過去數十年間對於和平的嚮往與追求,透過84篇文章匯聚其中,不僅反映四位總統的任職期間面臨的不同挑戰,同時也對台灣民主化的歷程與社會變遷遭遇的問題,進行反思;
●《學習:閱讀傑出人物》除了收錄歷年來所寫的書評、導讀和序言外,還有數十篇高教授對中外人物的觀察和評述。他認為,「人與書」是建立進步觀念的重要媒介,透過智慧的分享,人生的改變將發生在一瞬間。
這套作品收錄了高教授前後長達40餘年的寫作,共計約289篇、字數約50萬字。內容包括了他對開放的追求、對進步的堅持、對文明的嚮往、對和平的迫切,以及對學習的鼓吹,盼藉此提供站在「和平vs.戰爭」十字路口的讀者,更多元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