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巨人思維》作者巨人傑分享,關於停損,坊間很多書籍或是文章,大致都會這樣教:設定一個金額或%數,賠到多少錢就要停損。這或許是最簡單且看似最有紀律的停損方式,但其實不然。
最多人私訊我的問題就是停損。
懂得停損的投資者,其實過去的投資經歷中,也都有過一段放任虧損的時期,這些人或許是賠了不少錢,或者是賠的錢足夠讓自己感到後悔,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會開始學習如何停損。
但一開始,包含我自己也是,每個投資者都會糾結於三個問題:
① 怎麼樣停損?
② 賠多少錢要停損?
③ 看什麼來停損?
關於停損,坊間很多書籍或是文章,大致都會這樣教:設定一個金額或%數,賠到多少錢就要停損。這或許是最簡單且看似最有紀律的停損方式,但其實不然。
以這個方式來探討,假設現在有兩種策略,一個是長周期波段交易,另一個則是極短線當沖,而這兩種交易策略,如果停損方式同樣設定在虧損10%時砍倉,聰明人就會知道這樣做並不合適。
那麼,又有人說,可以依據交易週期去做調整,例如:長波段20%、短波段2%,但這樣一來,又會衍生出別的問題。
以長波段而言,假如我依據基本面進行投資,並利用營收來調整進出場,但中間若遇到系統性風險,跌到21%,我要不要停損?這時如果停損,那砍完倉之後有可能又會馬上漲回去,也就是所謂的假跌破。
總之,這種停損方式,事實上會衍生出各種問題。
基本上,以上這種停損,無非是投資者試圖用一個紀律、一些準則來規範自己。然而,之所以需要停損,關注焦點應該在於「看錯」。只是許多人認定的看錯,都不是「我感覺到錯了」,而是「我一定要賠多少錢,才代表我這次交易做錯了」。
在我看來,要判定自己是否看錯,根據應該是:進場理由消失,或者進場後的發展不符合預期。
因此,投資者應該在進場前,至少在進場當下,就要先清楚地定義好,什麼樣的情況是看對、什麼樣的情況則是看錯,而非用一個無意義的%數或是金額,來說服自己這次的交易是錯誤的。
許多人會想設定這些%數或是金額,藉此來限制自己的交易,還有一個原因是怕自己誤判局勢而做出停損的決定,一旦停損後股價又回到自己原本預想的路線,肯定會扼腕不已,但會有這種想法,原因不外乎是投資者將每筆交易連結起來,視為一連串的過程。
事實上,看錯後退出來觀望,直到又覺得有機會的時候,才再次進場,這兩次進場之間並不會互相影響、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情,市場整體走勢,並不會因為你的某一筆交易是賺錢或賠錢而有所改變。
快速結論
◎ 每一筆交易都要分開看待。停損的唯一標準是:進場後發展不符合預期,即使出場後,股價又回到原先預想路線,也不必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