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12個經濟指標讓你投資無往不利》指出,GDP(國內生產毛額)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是將一個國家在特定期間內生產的所有商品與服務的金額加總,而得出的數據,這項指標可以視為一個國家的總產出。 專業投資人之所以經常關注GDP,是因為債券市場對它的數字變動比較敏感。
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意為「國內生產毛額」,重要性落在「中等」左右。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受到關注,但由於不夠即時,在股市或債市等進行交易時,並非作為判斷依據的經濟指標。
透過GDP顯示的總額數字,可以比較各國的經濟規模;和前一年同期的成長率來比較,還可以判斷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速度、或是縮減的速度。不只是美國,日本、中國等世界各國當然都會統計這項指標。
GDP是將一個國家在特定期間內生產的所有商品與服務的金額加總而得出的數據。像是汽車、房屋、電玩、醫療費用、泡麵等,總之在特定期間內製造的任何商品與服務都納入計算;還包括出口的商品與服務,甚至庫存的物品也會納入計算。換句話說,這項指標可以視為一個國家的總產出。
GDP是以季度為基礎編製與發布數據。分為1~3月季度、4~6月季度、七~九月季度、10~12月季度,每個季度都會檢查前一年度同期的成長率。
以美國來說,換算下來年成長率大約落在3~3.5%最佳。如果能夠維持這樣的成長速度,多數美國公民都能感受到生活上的富足。相反的,如果年成長率低於3%,可能代表實際上經濟正在衰退,無法容納所有參與勞動的人口,最終導致失業率上升。
儘管如此,經濟成長的速度並不是愈快愈好。對新興國家而言,如果像以往的中國一樣GDP成長率達到10%也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像美國這樣的先進國家,10%的GDP成長率反而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這會引發經濟過熱或通貨膨脹。
另一個類似的經濟指標「GNP」則不同,有別於GDP表示國內生產毛額,GNP指的是國民生產毛額。
GDP和GNP的差異在於,GDP計算的是在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所有商品與服務的金額總和;因此,在美國生產的豐田卡車,就會納入美國的GDP。
而GNP計算的是國民的生產總值,因此在美國生產的豐田卡車就計入日本的GNP。
過去日本曾經使用GNP來表示經濟規模,但現在日本與其他國家則是普遍使用GDP來表示經濟規模。
另外,我們不能期待GDP如同就業統計一般,具備景氣同時指標的作用。GDP數據以一到三月的季度數字為例,會在四月公布,四到六月的季度數字則是在七月公布,因此屬於觀察景氣的落後指標。換句話說,GDP無法預測經濟前景,僅能用來確認當下的狀況。
因此,GDP在市場上並沒有受到太多重視。特別是在經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便不會成為話題,也不太可能成為新聞報導的對象。
然而,在處於景氣轉折點時期,GDP仍然會受到關注。事實上,GDP不僅包括總額,還包括個人消費、企業設備投資、住宅投資、醫療費用,以及長照給付、公共投資等非常廣泛的統計數據。因此,它能夠針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呈現出各個領域的強弱情況。
當然,這是經濟學家等專業人士應該關注的領域,對一般投資人而言,並不需要追蹤如此詳細的數據。特別是GDP數字對股市基本上幾乎毫無影響。然而,專業投資人之所以經常關注GDP,是因為債券市場對它的數字變動比較敏感。
基本上,如果GDP數字強勁,債券市場往往賣壓也比較強,也就是說,長期殖利率會上升。反之,如果GDP數字疲軟,債券市場往往買盤較強,長期殖利率會下降。
此外,GDP數字上升對匯率而言,幾乎毫無例外會被視為正向的因素,當美國的GDP表現良好,市場會持續買進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