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不想再花大錢猜受眾喜好?現在靠「興趣圖譜」就能低成本測試內容、找出觀眾真正在乎什麼。先用自然流量試水溫,看數據、看留言,觀察什麼內容表現最好,再把成效高的內容拿去投放廣告,降低風險、提高轉換。這就是內容驅動行銷的威力!
如果相關性是所有行銷人員都需要瞄準的目標,要怎麼知道哪些的內容對終端用戶切身相關呢?我們如何知道人們真正想要哪種閱聽內容?什麼樣的內容會得到最有意義的推播?
好在,你不必猜。有了興趣圖譜導向的演算法,你就可以找出真正的答案,而且不必多花一毛錢(我指除了創作本身所需以外的成本)。根據你想要觸及的受眾,以及你認為他們可能感興趣的事物,去製作一則內容,然後選一個或幾個平台發布,接著查看活動分析資料與留言/評論,看看發生什麼事。這則內容的成效是否比其他內容的平均水準還要好?還是比較差?根據你的分析,這個平台最後把它推送給誰。換句話說,真正有興趣的閱聽者是誰?是你認為的閱聽者嗎?留言中出現什麼有趣的觀察嗎?你可以運用以上這些觀察,讓你的下一則內容更好。
這是改變比賽規則的震撼彈,特別是對大品牌而言。它們可能要花好幾個月,為它們想要發布的內容和廣告擬定指導方針,包括定義目標受眾、進行研究、舉行焦點團體座談、在各內部決策者之間提出構想以爭取認可等。這個過程不但緩慢、落伍,而且是為社群媒體時代之前製作電視廣告的人所設計。接下來,大品牌會決定編列 800 萬美元的廣告費(包括廣告代理費用、製作成本與媒體成本),並綜合它們的研究和主觀意見,製作一支能吸引各個人口群體觀看、通用型的影片。
但時至今日,有了興趣圖譜演算法,大品牌不必耗費幾個月又幾個月做研究、投入心力和資源,製作一支大家多半不會看的電視廣告,而是先假設什麼內容有效,並據此發布內容(也就是廣告),然後以實際成效驗證或推翻假設。它們可以仰賴市場反應,而不是仰賴焦點團體中的十名與談者。
比方說,假設你是一家大型運動服飾品牌的行銷主管,想要做電視廣告吸引美國各地更多的媽媽購買你們公司的服飾。你可以針對較狹隘的媽媽群體製作 20 或 40 多則不同的內容,發布到社群媒體平台,看看反應如何。觀察哪些內容的成效比你的帳號的貼文平均水準還高,透過活動分析,查看誰才是內容的閱聽者,標出引起注意的詞彙和訊息,並據此幫你打造製作規格更高、預算更高的廣告。
這個方法類似單口喜劇演員嘗試不同的素材。他們在許多的喜劇俱樂部登台,在較小規模的觀眾群面前表演,看看哪些台詞、和誰合作有效果,然後運用所知改進下一場演出。等到他們要做Netflix 喜劇特別節目這種大秀時,幾乎沒有任何的內容安排是單憑猜測,他們已經知道該講些什麼。同理,從社群媒體行銷學到的經驗,也能幫助品牌降低高規格製作廣宣的風險。
我稱此為「為改善行銷而做的行銷」。你以透過社群媒體建立品牌和帶動銷售為目標,進行行銷操作,也利用從內容學到的洞見來改善未來的行銷成效。公司卻不明就裡,把這些社群媒體發文(再說一次,這些貼文就是廣告)看成是「測試和學習」、「什麼都試,看看什麼會成功」,或是「亂槍打鳥」。再提醒你一次:這是為改善行銷成效而進行的行銷。
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創作者和小型企業。假設你有一家公司,每個月花 250 美元買廣告,與其為這個月的廣告應該放哪些內容而爭辯,不如發布一堆自然流量內容,看看哪些內容引起共鳴,然後把這些內容放進廣告,藉此推動銷售[這就是「品牌成效」(brandformance)]。如果自然發布的內容成效良好,你就有更多證據支持這些內容在廣告投放時能奏效,藉此降低風險。
你會在本書看到,各個社群平台現成的數據量有多大。例如,YouTube Shorts 可以查看你的影片有多少人觀看,又有多少人跳過不看;在 TikTok,可以查到影片的平均觀看時間;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可以查到有多少粉絲與非粉絲看你的連續短片;在LinkedIn 甚至可以知道你的內容受眾的職稱頭銜。有些平台可以追蹤瀏覽、收藏、分享、按讚與留言等數據,了解人們如何與你的內容互動。這些數據的運用方法很多。例如,大品牌可以在TikTok 製作短劇,讓性格特質相異的各個候選吉祥物演出;再觀察留言的反應,進一步增加吉祥物對品牌的代表性。保險公司蓋可(GEICO)就曾經進行內容測試,看看是「壁虎馬丁」還是「穴居人」最能引發人們的共鳴。電子商務公司可以用他們想要銷售的品項樣本製作 TikTok 內容,在看過人們是否感興趣之後再決定是否進貨。地方餐廳為了要增加哪些新菜色而爭論不休,這時可以製作提問影片,到 Facebook 選取鄰近地區投放廣告,以社群的意見做為決策的參考。
在這個社群媒體新世界,一切都取決於內容本身,而不是取決於追蹤你的人。創意才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