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什麼都不做的話,我們就注定只能擁有懶惰的耳朵。
打開你的耳朵
文化藝術讓人耳聰目明。美術作品幫助我們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顏色、形狀;音樂幫助我們打開耳朵,聽到平常聽不到的聲音。不只是視覺聽覺,其他所有的感官,都可以靠文化藝術而變得更敏銳。
這是文化藝術最重要的功能,不斷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感官接受更新鮮更豐富的訊息,阻止感官麻木遲鈍的淪落。
現代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反向訓練感官的力量,影響我們,讓我們不知不覺關閉感官,讓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吸收得愈來愈少。這些力量我們往往不察不覺,但其影響之大超乎想像。
從小坐在學校課堂裡,接受單向的說教傳遞,而且上課的時數愈拉愈長,無形之中,就是對學生耳朵聽覺的長期訓練。耳朵關不起來,所以如果要休息一下,要有一點自己的內在時間,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聽而不聞。不管老師在上面講得口沫橫飛,學生想要聽不見,就聽不見了。久而久之,兩種恐怖的效果產生了—只要一上課,一坐在座位上,他的耳朵就自動關閉;而且不斷排斥聲音的耳朵,對於聲音的敏感持續退化。
我有一個朋友,在大學建築系教授建築史。他的課堂很奇怪,第一排坐的幾乎都是學校裡的其他老師,第二排坐的都是畢了業的校友。修課的學生零零落落,坐在最後面最邊邊角角的位子。
老師、校友都會來上,顯示課上得真不錯。可是再好的課,對學生就是沒有吸引力,他們一進教室就自然讓耳朵進入低度吸收的狀態,只想要如何少受干擾,當然就選擇坐在離老師最遠的地方了。
不能怪他們。如果他們不學會這套「自動掩耳」的功夫,每個老師講的每句話都鑽進耳朵裡,那他們豈能不發瘋! 只有靠讓自己的耳朵變得遲鈍麻木,他們才能替自己爭取一點自由的心靈時間。
更不用說現代生活中,眾多的吵雜噪音隨時包圍著我們。那些聲音不會讓我們的耳朵變得靈敏精巧,我們勢必得聽得少聽得淺,也就是自願放棄、犧牲部分的聽覺敏感度,才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裡活下去。
大家都在發出聲音,同時大家的聽力、聽覺感受能力都低度使用。什麼都不做的話,我們就注定只能擁有懶惰的耳朵,許多應該可以聽到的聲音,許多應該可以從聲音中得到的享受,就平白不見了。
例如,很多人聽不見巴哈的音樂。懶惰的耳朵聽到的,通常是一首歌裡的歌詞,以及歌詞隨音高變化的旋律。碰到沒有歌詞的音樂,懶惰的耳朵就有點不知所措了,缺乏歌詞指引就不太找得到旋律,就算找到了一會兒不小心就跟丟了。這樣的耳朵,不可能聽巴哈。
巴哈的音樂都是用對位法寫的。幾乎隨時都有超過一個旋律在進行,兩個、三個、甚至更多旋律上下飄飛,而且彼此之間透過時間程序,構成井然的秩序。
更神奇的是,不同聲部的聲音一起出現時,又結合為和諧的和聲,如此不斷動著不斷變化。
沒有誰的耳朵真的不能、不夠拿來聽巴哈。只是耳朵要勤勞、要充分使用,才能聽見巴哈。所以倒過來看,也就是說,認真用心地聽巴哈,就能讓我們的耳朵拾回那些被廢棄阻塞了的能力,還我們完整的聽力。
這就是文化藝術的作用,抗拒日常、抗拒因循、抗拒感官的退化。當所有人都活在感官低度利用中,簡單反覆應付日常環境,那樣的社會、那樣的生活,必然是單調無聊乏味的。要有創意,首先要有對於新鮮事物的好奇及興趣,也就是對於單調無聊的不耐煩。不耐煩來自於感官未能得到滿足的飢渴,那也就得要感官開放,封閉、懶惰的感官甚至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
一個不重視文學藝術的社會,大家的感官停留在低度利用的狀態下,社會上必然充斥了不斷重複、熟悉的東西。聽音樂,只聽千篇一律的歌曲,因為耳朵懶惰到只聽得進這樣的東西。看戲劇,就只看劇情不斷互相抄襲的連續劇,因為人的感情也低度開發到只看得懂這樣粗糙的東西。
這種社會,不可能創新;這種社會,甚至缺乏基本的勇氣,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有興趣。
創新的衝動,只能來自於感官的敏銳需求。敏銳的感官具備了一百種感受力,周遭環境卻只能提供六十種刺激,那麼感官的主人自然會有源自生命內部的動能,去尋找、創造那缺乏的四十種。這才是社會創意最堅實的來源。
最基礎的工作,是打造各種管道,盡量排除各種阻礙,讓更多人更容易接觸文化藝術的刺激。同時提供接近、進入文化藝術領域的導引協助。平常懶惰、低度利用的感官一旦被打開來,很自然會從得到的樂趣中衍生出下一步渴求來。
愈多人勇敢開發自己感官的可能性,就會有愈強大的力量衝破既有生活的平庸。衝破平庸,就是創新。
摘自《遊樂之心》
數位編輯整理:盧宜穗,邱千瑜
Photo:OpenClipartVectors, 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