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永恆的愛人」究竟是誰? 歷來有許多說法,被認真提過的,至少有五位,而這五位共通之處是:她們的確都曾和貝多芬有過一段情,偏偏她們都是貝多芬高攀不上的貴族。
無法跨越階級的鴻溝,永恆的愛人難尋永恆
貝多芬年少時,曾經向海頓學習過作曲,不過貝多芬真正崇拜的對象,其實是莫札特。也許應該慶幸,貝多芬沒有機會真正成為莫札特的門徒。如果貝多芬如願跟莫札特學作曲,難保不會只是音樂史上另一個終被遺忘的莫札特模仿者。
我們還該慶幸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如此豐沛的音樂天分,灌注在貝多芬,而不是當時哪一位王公貴族身上。即使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維也納仍然沒打算接受平民與貴族間的自由戀愛,即使那個平民精采如貝多芬。貝多芬的作品,替他贏得了崇敬、名聲、甚至神話,卻不足以替他帶來與貴族戀愛成婚的幸福。
貝多芬留下兩封信,信的開頭呼喚:「我的天使、我的一切」,信中稱對方為「我永恆的愛人」,並說:「因為妳的愛,我才能活下去。」不過,兩封信從頭到尾沒留下收信者的姓名。
「永恆的愛人」究竟是誰? 歷來有許多說法,被認真提過的,至少有五位,而這五位共通之處是:她們的確都曾和貝多芬有過一段情,偏偏她們都是貝多芬高攀不上的貴族。
一九二七年,羅曼.羅蘭寫《貝多芬傳》時,採信了凱林克的著作《永恆愛人之謎》書中論證,主張兩封信的傾訴對象應該是泰麗莎.勃朗莎薇克公爵夫人,隨著《貝多芬傳》暢銷流行,這個答案被最多人接受了。
泰麗莎曾經和貝多芬訂婚四年,不過那只能算是「私訂終身」,因為泰麗莎根本不敢讓家人知道。四年之後,高傲的貝多芬受不了泰麗莎只能偷偷摸摸和他相戀的情況,主動解除了婚約。
可以想見這段感情,給貝多芬帶來多麼複雜的感受。他的感受,一大部分寫進了作品編號七十八號的「升F大調鋼琴奏鳴曲」裡。這首曲子,正是題獻給泰麗莎的。
這首鋼琴奏鳴曲,發表於一八○九年,是貝多芬自認的得意作品。一八○九年,正是兩人戀情受到無情三年考驗,弄得彼此筋疲力竭時,愛之火仍在,不過外面卻圍著愈來愈強的社會冷鋒,彷彿隨時伺機要撲上來,吹熄僅存的愛的溫暖。
貝多芬痛苦著、猶豫著、期待著卻又在期待中無可避免思索絕望的結果,他需要發洩內在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寫信,或者該說,他沒辦法用信件用文字,表達這麼複雜的內在掙扎。對他而言,缺乏一種足以同時承載從愛到恨、從希望到絕望、從光明到黑暗、從救贖到詛咒、從信心到自卑,情緒光譜全幅景致的表達工具。
他只好訴諸音樂。「升F大調鋼琴奏鳴曲」最精采的部分,正在於貝多芬的自我,不屈不撓地貫串其間。不像「田園交響曲」,有外在大自然為其模擬對象;不像「英雄交響曲」,有拿破崙為其思考的典範,這首獻給泰麗莎的曲子,真正獻出的,就是貝多芬自己,他生命與愛情中所有的矛盾與錯亂。
摘自《遊樂之心》

Photo:https://goo.gl/IxPnVb,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