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如果已經決定要在家過最後的日子,那就需要有毅然出院的勇氣。
狀況差才更要在家
在醫院裡被醫師宣判為「末期」,已經無法再做任何治療時,接下來就要轉往能夠長期住院的療養型醫院、老人養護中心,或是老人照護保健設施等養護機構。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居家療護。
身為一個診治過大量患者的開業醫,我會建議希望在家療養的人,就安心的在家療養。因為,我曾經看過許多患者,光是從醫院回到家中,疼痛便減輕了,也變得可以由口進食,連憂鬱的狀況都有所改善。
同樣一個人,在醫院時是「患者」,一旦回到家後,身分就變回了「父親(母親)、生活者」,兩者差異甚大。
患者經過最後的居家療護、離世之後,身旁的家人當然會陷入莫大傷痛,但同時也面露欣慰。在我的記憶裡,沒有任何一位家屬曾經後悔的表示「要是沒有帶回家照顧就好了」。
不少人希望在家安詳度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會感到不安,不確定「在家是否真的沒問題?」有時也會遇到醫院的主治醫師以「等狀態好一點再回家吧!」、「現在的狀態太差了,不能回家」等說法加以阻止。
然而,如果能夠找到合得來的家庭醫師,回家療護也是一種選擇,特別是狀況不好的時候。有不少案例是,在等待主治醫師許可的期間,拖拖拉拉的錯過出院的時機,不得不在醫院的病房裡臨終、離世。如果已經決定要在家過最後的日子,那就需要有毅然出院的勇氣。
尋求可以信賴的主治醫師與照護管理師
一旦決定在家度過最後的日子,就要趕緊著手準備。具體事項就是,尋找可以到府看診的主治醫師,以及照護保險的相關準備。
首先,選擇居家醫療的醫師時,可以向醫院的社區醫療單位諮詢,也可以在網路上搜尋支援「居家療護」的醫療機構。
我的建議是,身體還健康時,如有感冒等狀況,就到住家附近風評不錯的診所看診。醫病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投不投緣,所以實際見過面後再決定,是比較理想的做法。另外,若能選擇離家較近的醫師,也會比較安心。除此之外,最好可以找在照護方面有實際成績的醫療機構。
其次,關於介護保險的準備,則要到市町村公所的介護保險課辦理。如果患者本人無法出面,由代理人辦理也沒問題。
介護保險的申請完成後,就要選擇照護管理師(care manager)。如果醫療的管理者是醫師,居家照護的管理者就是照護管理師了。照護管理師也請找住家附近、能確實和主治醫師合作、口碑好的人。
有人覺得在家臨終只是理想狀態,但就我在超過七百位患者家中陪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經驗來看,在家療養絕對不只是一種理想,只要下定決心並準備好在家度過最後的時光,就算是獨居的人,也可以做到。
這些問題在實際開始居家療護後再來思考也無妨,但首先,我希望各位了解,居家療護也是選項之一。
數位編輯整理:丁希如,邱千瑜
Photo:Olga Filonenko,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