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與其說這是醫學命題,倒不如說是哲學命題。」要不要接受第三線治療,是病患自己的人生態度。化療最難的部分也是退場時機,而最清楚這個時機、能做決定的人,就只有患者本人。
第三線治療,是不停追求例外的旅程
光是聽到第三線治療這個詞,我就有點難受。如果是我,或許早就放棄了,但這世上確實有不少病患和家屬,直到最後關頭還是不願放棄。第三線治療,就是為他們準備的特別療程。
不論是第二線或第三線治療,說到底,都是因為之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法發揮效果,可知對手應該相當難纏。以常識來想,第二線治療比起第一線治療,第三線治療比起第二線治療,都更為不利。不過,就算是第三線治療,也可能帶來像是中了彩券大獎般的意外效果。的確,與癌症對戰時,不試就不知道結果。即使了解致癌的所有基因、清楚抗癌藥物的有效機率,但這些頂多也只能說是機率。也就是說,在臨床醫學現場,經常有例外情形發生。而第三線治療,或許就是不停追求這例外的旅程。
要不要做到第三線治療,和考大學也有些相似之處。是要落榜兩次就放棄,還是做好落榜三次的心理準備,再度挑戰?這完全可說是生存方式的問題,別人無法輕易置喙。前不久,有人就第三線治療來徵詢我的第二意見,我不禁說出了真心話:「與其說這是醫學命題,倒不如說是哲學命題。」要不要接受第三線治療,是病患自己的人生態度。有些人,甚至連第四線、第五線治療都想積極嘗試。即使知道治不好,或者明知只是伴隨著痛苦的延命治療,直到最後一刻,還是想奮戰到底,這或許是人性吧。
不管是第一線還是第三線治療,要離開已經搭上的船,其實很簡單,只要不去醫院就好了。只要打通電話取消,就能中途下車。不過,很多患者連這麼理所當然的事都會忘記。很多人以為,做化療就和搭飛機一樣,只要一上飛機、飛上空中,就無法下飛機。有很多病患覺得,醫生都特地提出建議了,如果不做會很失禮。但這是錯誤的想法,醫生本來就有義務準備好接下來的方案。就像鐵達尼號的主廚一樣,即使知道船遲早會沉,也必須準備好下一餐食物。悲哀的是,那就是他們的工作。
關於治療,退場時機也是重點
人生中,不管做什麼事,最難的都是「退場時機」,如職業運動員、企業經營者、政治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戀愛或不倫戀的狀況或許也一樣。做生意時,比起開店,關店的時機更難選擇。股票或賭博也一樣,提到賭博一詞,我就不自覺聯想到化療。沒錯,化療最難的部分也是退場時機,而最清楚這個時機、能做決定的人,就只有患者本人。但現實中,能自己做此決定的日本人意外的少,多是由家人來決定。
進入第三線治療後,體重會明顯減輕,也多少會有身體疼痛的情況。腹部產生積水,也會有輕微腸閉塞。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以口進食的量會慢慢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會建議以點滴注射的方式補充養分。
如果是餘命預估在三個月以上的人,可以注射高熱量輸液,但如果餘命只剩一到兩個月就不行,因為高熱量輸液會縮短患者性命。明明是延命治療,卻縮短性命,並增加痛苦。但即使在醫界,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這件事。我對醫界人士和一般民眾敲了好幾次警鐘,但悲哀的是,很難傳到他們耳裡。
癌細胞會以比正常細胞快上好幾倍的速度,吸收葡萄糖。因為它的增生既快且猛,所以需要龐大能量。在這種狀況下注入高濃度的葡萄糖(高熱量輸液),無疑只是在餵養癌細胞。
不過,現實情況是,直到病人臨終前,醫院都還常常為他們打入高熱量輸液。為什麼?因為真正的餘命長短,只有人死之後才知道。醫生宣告的餘命是基於經驗判斷,也就是說,這個主觀認定的時間與現實狀況有相當的落差(我也常判斷失準)。也因此,不時可看到,直到病患死亡瞬間還在施打抗癌藥物和高熱量輸液的狀況。
摘自《抗癌,為了好好活》
Photo:https://goo.gl/TV8af3 ,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