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究竟要喝多少水才好?在醫學上其實爭論不斷。我認為,根據年齡與健康狀態攝取適量的水份即可。
高齡者屬於「節能模式」
經常有人說「多喝水有益健康」。如果是針對高齡者,則會說「因為高齡者容易中暑,所以要多攝取水份」。
但究竟要喝多少水才好?在醫學上其實爭論不斷。
有人說「水喝得愈多愈好」,也有人說「攝取最基本的需求量就好」。後者的代表人物,就是以《養生訓》聞名的貝原益軒。他的書中寫到,不要喝太多水反而比較長壽。
我認為,根據年齡與健康狀態攝取適量的水份即可。
因水份不足而引發的疾病中,以腦中風與心肌梗塞最為出名。之所以會引起這些疾病,乃血液變得黏稠之故。此外,缺水也容易引發輸尿管結石和痛風發作,當尿液持續濃稠時,致癌物質與膀胱黏膜的接觸就會增加,膀胱癌的發生率也會升高。不過,這些狀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人類體內水份的進出稱為「水平衡」(water balance),年輕人的水平衡往往有大幅變動。用存款來比喻的話,就是存取頻繁,資金也容易短缺,這就是所謂的脫水狀態,要特別注意夏天的室內中暑。
另一方面,我都會向高齡患者說明,只要喝進自己想喝的份量就足夠。
如果還很健康的話,喝很多也沒關係。但身體已經很虛弱時還勉強喝水,只會造成心臟的負擔。人體的構造非常奧妙,其實,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只喝下覺得「好喝」的份量,沒有必要大量攝取過多的水份。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自然會進入「節能模式」。
生命可以靠著少量的營養和水份維持運作,而且,節能模式反而不容易產生造成老化或疾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更容易長壽。
視尿液濃度調整飲水量
話說回來,只要年輕,多喝水就是好事嗎?
這很難一概而論,因為有些疾病不能攝取過多的水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心臟衰竭和腎臟疾病。如果是嚴重的心臟衰竭,過度攝取水份是有可能致命的。
此外,中醫稱體內囤積過多水份的狀態為「水毒」。與此相關的疾病包括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會反覆發生暈眩、重聽、耳鳴等症狀的疾病)、水性腹瀉(watery diarrhea syndrome)、偏頭痛、氣喘、濕疹、鼻炎等。
另外,一般狀況下身體溫暖是好事。如果喝了溫度比體溫還低的水,會讓腸胃變冷,降低腸道的吸收力。
經常有人建議一天要喝兩公升的水。的確,成年男性每天會喪失約兩公升左右的水份。不過,在體內製造、名為代謝水(metabolic water)的水份約有○.五~○.八公升左右,扣除之後應該只要補充一.二~一.五公升的水份就夠。
無論如何,人體所需的水量會依年齡、健康狀態、季節等因素而改變。我的建議是自行觀察尿液的濃度,並依此調節飲水量。但也不必變得太過神經質,如果尿液比平常濃,就是水份不足的訊號,請稍微注意,並有效調節一下。
數位編輯整理:陳子揚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