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有適度的刺激,人類才能夠不痴呆、生氣勃勃的生活。
酒精是藥,也是毒
酒被稱為「百藥之長」,也被稱為「萬病之源」,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對的?答案是「都對」。換言之,根據當事人的體質和飲用量,酒可能是藥,也可能是毒。
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飲酒會提高罹患肝癌、大腸癌、食道癌的危險。另一方面,也有報告指出,適量飲酒可以預防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疾病。
英國的研究中發現,比起完全不喝酒的人,稍微喝一點的人比較長壽。當然,飲酒過量並不好,報告也指出「過量和完全不喝都不好,最好是只喝一點點」。
酒量也有好壞之分。研究發現,就遺傳上來說,多數日本人都是酒量比較差的體質,甚至有人是完全不會喝。對這種人而言,很多時候酒精就是毒。但對體質適合喝酒的人來說,適度飲酒就如同一帖良藥。所謂的適量是指,一天可以喝中瓶啤酒一瓶,日本酒的話是一合(約一百八十c. c.),燒酌是一百二十c. c.,紅酒則是兩杯左右。而長壽的祕訣就是,在微醺時見好就收。
適度刺激可以防止痴呆
相信大家也很在意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是否有益健康。不過,逐漸有研究報告發現,適度的刺激有助於長壽。舉例來說,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可以刺激大腦,預防失智症。雖然飲用過量時會出現想吐、脈搏過快等負面症狀,但如果一天不超過三杯,反而是一種正面的刺激。
有適度的刺激,人類才能夠不痴呆、生氣勃勃的生活。這原則不僅限於食物、飲料,也適用於整體生活。
此外,據說香蕉、豆類、海帶等黏稠的食品也有益健康。雖然有些醫師主張,食用過量的海帶、昆布容易致癌,但這並非事實。當然,如果只吃這些東西的確不好,但這個道理無論套用在何種食材上都一樣。
歸根究柢,過去日本人吃的東西是最理想的飲食。如果不清楚前人的飲食方式,不妨問問身邊長壽的人「以前,您都吃些什麼東西呢?」
適合日本人的飲食與適合歐美人的飲食並不一樣。在日本,歐美型癌症或失智症、糖尿病等疾病之所以增加,就是因為飲食逐漸歐美化。不過,過去的日本飲食容易造成較多的腦出血和胃癌,這是因為過去的日本飲食含有較多的鹽分,所以,只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最近,喜歡攝取營養補給品的人也變多了。不過,顧名思義,營養補給品原本的角色就是「補給」,是為了讓無法充份攝取營養的人,以此取代飲食、補充營養。然而,現在的狀況是,與其說是攝取充分足夠的營養,不如說是營養過剩的人又額外攝取了營養補給品,這就好像是億萬富翁還去打工一樣。我覺得,日本人似乎過度濫用營養補給品這個字眼,覺得它無所不能。如果在日常飲食中已經攝取充份營養,並不需要另外使用營養補給品。
數位編輯整理:丁希如,邱千瑜
Photo:Ken Hawkin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