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養

鷹架教養
優惠價
85
$383
優惠價
75
$338

鷹架教養

養成堅韌、耐挫、獨立與安全感,守護孩子長成自己的建築

The Scaffold Effect: Raising Resilient, Self Reliant, and Secure Kids in an Age of Anxiety
書籍介紹

每一位家長都想問,有沒有一種最佳教養策略?
鷹架教養鼓勵孩子爬得更高、嘗試新鮮事物、從錯誤中成長,
是上萬個臨床個案實證有效的現代教養方針。

★繁體中文第一本系統化的「鷹架教養」方針
★全球44個國家、美國48州,上萬個家庭實證

運用本書的鷹架教養策略,你會培養出有自信、有能力、有好奇心的孩子,他們長大會成為最好的自己。你也能建立足以撐過孩子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在孩子成年後你們的關係還會變得更加親密,這正是我們所有父母對孩子、對自己的期盼。

——哈羅德.科普萊維奇醫師

蓋一棟建築,少不了堅固的鷹架,
當建築穩固築成後,鷹架便可以拆除。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學習、成長、邁向獨立的路上,
父母的良好教養能提供穩定且溫暖的情感滋養,
孩子便能在這樣的守護下長成屬於他自己最好的樣子。

若是無止境插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反而會適得其反,
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依賴,變得既脆弱又焦慮。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
但是在這條路上,只要願意努力,
無論何時調整、修正、轉向,都不算太晚。

本書系統化闡明鷹架教養的實踐方針,歸納出10大鷹架策略,搭配3大鷹架支柱及5大鷹架踏板等教養技巧,從父母自我支持、厚實親子關係、建立生活規範、培育自主能力到如何做到無條件支持孩子,教養對象涵蓋幼兒到青少年,是給現代家庭的全方位教養指南。

10大鷹架策略 ╳ 3大鷹架支柱 ╳ 5大鷹架踏板

10大鷹架策略
● 父母的安全第一:照顧好自己
● 畫一張新的教養藍圖:理性代替直覺
● 打下堅實的地基:親子關係很重要
● 保持穩定:成為孩子穩固的依靠
● 留在孩子的高度:保持對等溝通
● 讓孩子自主成長:孩子的人生讓他決定
● 培養力量:勇氣、信心、韌性要鍛練
● 設定切實可行的規則:生活規約要具體
● 無條件的支持:讓孩子知道你的支持
● 修復和減少裂縫:不完美也沒關係

3大鷹架支柱
● 架構
● 支持
● 鼓勵

5大鷹架踏板
● 耐心
● 關懷
● 覺察
● 冷靜
● 追蹤

★本書特色

享譽世界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權威科普萊維奇醫師,從醫生涯一直關心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教養議題,他曾是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紐約大學醫學院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系主任及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副院長,而後創立非營利組織「兒童心智研究所」,十多年來帶領專業團隊致力協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相關困難的家庭。

在數十年臨床實證,與個人身為人父,甚至為人祖父教養經驗下,科普萊維奇醫師深深理解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工時愈來愈長的環境中,做父母比以往幾個世代更為困難,光是養育孩子已經壓力很大了,做父母的還要擔心自己做得是否正確,因此,《鷹架教養》一步步帶領父母前進,循著以科學研究為依據的鷹架教養策略,並佐以具體可行的教養技巧(鷹架支柱與踏板),讓父母成為守護孩子成長的堅定力量。這是一本實用性絕佳的當代教養指南。

★各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洪蘭,中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彭菊仙,親子作家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社群創始人
鋅鋰師拔麻,臨床心理師
顏安秀,國小校長、親子作家

推薦序〈搭一座穩定的鷹架,給孩子支持,做孩子的典範〉洪蘭(中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推薦序〈做為鷹架媽媽,我很幸福!〉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社群創始人)
推薦序〈先給自己足支持,才能成為孩子的穩固鷹架〉鋅鋰師拔麻(臨床心理師)

序言 理想教養的願景

1 教養建築學――認識鷹架支持

2 父母的安全第一

3 畫一張新的教養藍圖

4 打下堅實的地基

5 保持穩定

6 留在孩子的高度

7 讓孩子自主成長

8 培養力量

9 設定切實可行的規則

10 無條件的支持

11 修復和減少裂縫

結語 當鷹架拆除時

謝詞

注釋

序言.理想教養的願景

我決定專攻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醫學,為的是能在一個人的生命初期就開始預防問題、減少痛苦。我可以在孩子不健康的模式根深柢固以前,用六個月的治療顯著改善他的特質和行為。這也是我2009年成立兒童心智研究所(Child Mind Institute)的初衷,替受苦的兒童和家庭提供早期且有效的照護。我確信我們社會需要一個非營利獨立機構致力於兒童心理健康,以面對公共健康危機。根據兒童心智研究所兒童心理健康報告的調查,全美有1700萬名18歲以下孩子,可被診斷出有心理健康障礙,也就是五人之中就有一人。

受心理疾病影響的孩子,比受哮喘、花生過敏、糖尿病和癌症影響的孩童總數還要多。然而,由於錯誤的資訊和社會汙名,有2/3的人完全得不到幫助,致使輟學、藥物濫用、自殺傾向,甚或嘗試自殺的風險增加。

兒童心智研究所在紐約和舊金山灣區兩地設有臨床中心,我們的臨床醫師團隊每天都在與需要幫助的孩子及他們的父母互動。我們已經改善了來自美國48州、44個國家、一萬多名孩子的生活,也一直在尋找創新的方法,協助更多有需求的孩子。透過校園及社區計畫,我們已經讓全美各地十萬多名兒童受惠。我們的網站childmind.org,每個月與兩百萬以上的訪客互動,提供解答和帶來希望。我們提出最前沿的開放科學研究計畫——心理健康障礙的生物標記偵測,藉以改革相關診斷與治療。為了加快研究的腳步,我們無償與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分享這些數據。

兒童心智研究所的願景,是一個沒有任何兒童承受痛苦的未來,為解決這項危機,我們也推動橫跨學術研究、醫學和社區活動的社會運動。

兒童心智研究所的臨床醫師和我加起來,有幾百年與家庭合作的資歷。我與一群優秀的同事交換意見,在本書中系統化闡述有凝聚力的教養策略。他們具有卓越的知識廣度和深度,無論是做為臨床醫師,還是身為父母,他們都有無與倫比的豐富經驗。

我們在本書中教給父母們的策略,是建立在科學研究、身為臨床醫師的第一手經驗,以及個人為人父母經驗的基礎上,為的是鼓勵積極主動及自發精神,這有助於孩子處理眼前的問題、預防未來的難關、培養克服困境的韌性、發展出強壯獨立的性情,他們就不會過度依賴父母為他們解決問題。

愈早教導這些策略,孩子的狀況就會更好。

我們的理念是,良好的教養不是拯救孩子,而是教導他們如何善用應對工具,鼓勵他們為正確的情況選擇正確的工具,讓他們能靠自己的力量茁壯成長,從容面對不可避免的挫折。孩子不可能事事順利,但他們應該勇於嘗試,父母應該教他們如何嘗試。良好的教養也包括給予孩子支持,讓他們在失敗和成長時不會傷到自己。如果不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即使是錯誤的決定,那麼孩子也學不會如何做出更聰明的決定。百般縱容或嚴格管控都不是理想的教養方式。

那麼什麼才是理想的教養方式呢?

從理念上和實踐上來說,最佳辦法是培養出具有韌性又懂得替自己發聲的孩子,如此一來,孩子就能應付壓力,從錯誤中學習,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鷹架教養」(scaffold parenting)。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鷹架,提供架構和支持,在孩子身邊保護他們、指導他們,但不阻礙學習和冒險。

從抱寶寶回家的那一刻起,你就開始搭建鷹架的架構,進而為他們打造一個提供支持的環境。鷹架教養的指導從四、五歲開始,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與社會互動,面對挑戰,但是鷹架所提供的支持和鼓勵,會從兒童期、青春期,一直持續到成年初期。在本書每一章中,我將會闡明教養兒童(4到12歲)和青少年(13到19歲)的具體引導。隨著孩子逐漸成長,你的鷹架也會修修改改,以滿足不同的需求。不過,基本理念是不變的,你的鷹架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提供架構和支撐,而非控制或營救。

我們在臨床醫療上服務過成千上萬的孩子,因此我有很多例子說明鷹架支持如何幫助像你們一樣的家庭。

本書故事都來自真人實事,不過為了保護這些家庭的隱私,我更動了名字和身分等細節。無論你的孩子是否被診斷患有疾病,我相信你會在書中找到與這些家庭的共同點,從他們的經驗中獲得寶貴的見解。

鷹架教養策略比起在以往更有意義。因為即使是身心最健康、父母最穩定的孩子,也承受著比過去幾個世代更多的壓力。他們父母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不得不依賴網路為虛擬保母。俗話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由多代同堂的家庭和左鄰右舍構成的「村子」,就算還沒有完全消失,也正在迅速減少。而那些錯誤的教養方式,似乎只是設計來增加孩子的焦慮、依賴和無能;過度縱容和專制獨裁的教養,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鷹架教養是最有效的方法,它鼓勵孩子爬得更高、嘗試新鮮事物、從錯誤中成長,而父母則提供牢不可破的支持。

鷹架教養適用於來兒童心智研究所諮詢的家庭,也適用於你的家庭。

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模仿的典範,教養自然成功。你會發現你給孩子搭的鷹架,即使他成年了,還可以繼續幫助他登峰造極,支持他發展出他的天賦。

——洪蘭,中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本書裡的每個真實個案不僅揭露了不同的家庭困境,更教導我們放下當完美父母的執念,好好給自己鷹架支持,也無意間讓父母在理解與幫助孩子過程中,成為了更好、更有自信的自己。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科普萊維奇醫師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腦科學知識,轉化為清楚可行的實用技能;更善用譬喻,把抽象的教養概念透過建築、蓋房子的比喻,使讀者更能清楚明白其中意涵。這是本含金量很高的教養書,我們誠摯推薦給在育兒路上徬徨焦慮的父母!

——鋅鋰師拔麻,臨床心理師


如果父母的任務是要把孩子培育成一座偉岸的建築,那逐級而上的鷹架,得以提供這建物的支持,絕不可少。這可能是家庭內的價值與信念、為人處事的準則,到做事學習的策略,甚至難以述說的陪伴之愛,有形無形的「鷹架」,串接出孩子的成長到成熟。而父母的耐心和關懷,架構出引導和指示,終能讓孩子在穩定的地基中,發展出他獨特的建築。

——顏安秀,國小校長、親子作家


哈羅德.科普萊維奇綜合了基於科學、醫學實證和身為人父的經驗,懷著關懷之心,帶領讀者領略鷹架教養的藝術:從幼兒期到重要的青春期,最後走到教養之路的終點,這時我們拆除鷹架,看著孩子帶著善良、力量和安全感,走入更廣闊的世界。

——丹尼爾.席格,腦神經與兒童心理醫學權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暢銷書《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作者


科普萊維奇醫師寫了一本引人入勝的親子教養好書。健康的成年人不是「碰巧長成這樣」,他們之所以長成了健康的成年人,那是因為父母給了他們堅固的地基,讓他們在安全和自信中成長,科普萊維奇醫師一步步說明這種地基的最佳建造方法。

——瑪德琳.勒文臨床心理師,史丹佛大學「挑戰成功計畫」共同創辦人,暢銷書《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作者


結合了個人經驗和專業見解,科普萊維奇醫師打破傳統觀念,給讀者帶來一些令人大開眼界的驚喜,也向父母們傳遞了一個非常令人安心的訊息:如果我們照顧好自己,孩子就會沒事。

——朱迪思.華納,美國暢銷專欄作家、著有多部暢銷書及傳記《希拉蕊傳》


在《鷹架教養:養成堅韌、耐挫、獨立與安全感,守護孩子長成自己的建築》中,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的理解與同情。哈羅德.科普萊維奇將科學、臨床經驗以及個人家庭經驗結合,寫出一本實用又仁慈的好書。

——佩莉.柯來斯,紐約大學兒科醫學和新聞系教授,美國婦女圖書協會獎得主,《A Good Time to Be Born》作者


兒童精神病學的巨擘科普萊維奇,將他淵博的知識、智慧和經驗濃縮成一個切實可行的計畫。《鷹架教養:養成堅韌、耐挫、獨立與安全感,守護孩子長成自己的建築》會立刻成為經典之作,是我們所有人的天賜之禮。

——艾德華.哈洛威爾,哈洛威爾認知與情緒健康中心創辦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專家,著有相關著作超過二十部


教養建議如同鐘擺,每隔幾年就從一個極端時髦的位置擺盪到另一個極端,《鷹架教養:養成堅韌、耐挫、獨立與安全感,守護孩子長成自己的建築》則位在一個極其合理且穩定可靠的位置。這是一本適合各個年齡的書,列舉生動的例子,說明鷹架教養歷久不衰的功效。這是在孩子成長(並逐漸離我們遠去)時支持他們的最好方式。

——溫蒂.莫傑爾,臨床心理師,美國知名親職教育專家,暢銷書《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作者

哈羅德.科普萊維奇 作者

哈羅德.科普萊維奇(Harold S. Koplewicz)

學歷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醫學士、馬里蘭大學心理學學士

經歷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副院長兼資深副總裁
紐約大學醫學院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醫學系主任
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創始主任
長島猶太醫療中心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醫學部主任

現任
兒童心智研究所(Child Mind Institute)主席

科普萊維奇是美國頂尖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2009年創辦非營利組織「兒童心智研究所」,於紐約市及加州舊金山灣區兩地設有臨床中心,他親自擔任主席與醫學主任。曾多次獲選為「美國頂尖醫師」(America’s Top Doctors)、「美國最佳醫師」(Best Doctors in America),以及《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紐約最佳醫師」(“Best Doctors in New York”)。在媒體上相當活躍,曾任「今日」(Today)、CBS新聞、CNN、「歐普拉脫口秀」(Oprah Winfrey Show)、「安德森·古柏360°」(Anderson Cooper 360)等節目嘉賓。《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今日美國》(USA Today)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章媒體經常引用他的說法。目前與妻子居於紐約市。

兒童心智研究所:https://childmind.org/


呂玉嬋 譯者

專事筆譯,遊於文字與新知之間,樂此不疲。


2022/11/07

BEP07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5258399

352

539

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