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兒童精神病學的巨擘科普萊維奇,將他淵博的知識、智慧和經驗濃縮成一個切實可行的計畫,《鷹架教養》書中每一章節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而且適時提供檢核表。溫美玉推薦閱讀《鷹架教養》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文 /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社群創始人
曾經有人問:「溫老師,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還會選擇當媽媽嗎?」我的答案是:「Yes,當然!」 我不僅想當媽媽,而且想與三個女兒再續前緣。聽到我這麼篤定,也許你會以為我的教養經驗多麼成功,所以才想舊夢重溫,其實答案正好相反。
我自己在學校擔任教師職務超過三十年,看遍各種家庭的教養方式,我發現,即使再成功的父母,也都承受著或大或小的磨難與危機。即使自己當老師,也逃不了突如其來的教養襲擊。老大國二拿回一張記過單,學校要家長簽名;老二在小四數學竟然考了不及格;老三國中全班跟導師不合想轉學,高中時舞蹈班又念不下去……,然而,我一直都堅信這些不會是教養的厄運天花板,危機一定有機會化為轉機。
對於教養遭逢的各種困境,為什麼有人打死不再走這麼一遭,而我卻樂在其中?我想差別在於當家長的我們,身心靈是否具備「正向調節機制」。
而我所謂的「正向調節機制」 ,就是《鷹架教養》這本書裡提到的「架構、支持和鼓勵」等鷹架支柱,而且這些內在機制首先要應對的不是孩子,而是成為父母的你。
教養沒有捷徑,更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這本書裡的每個真實個案不僅揭露了不同的家庭困境,更教導我們放下當完美父母的執念,好好給自己鷹架支持,也無意間讓父母在理解與幫助孩子過程中,成為了更好、更有自信的自己。
就如書中提醒家長如何欣賞孩子,有這麼一句話:「我不喜歡你說的話,但我很喜歡你的好口才!」如果能以如此成熟的態度對待自家孩子,相信在面對自己的人生時,無論多大的關卡也都能從容以對。
書中一再提及,教養孩子要先從父母親思維改變開始,再擴及身邊的孩子,自己走過一遍認知與行為改變之路,才能發展出真實的同理與包容。就像書中把孩子比喻為建築物,父母就是四周搭起的鷹架,當孩子的建築碎片掉落時,鷹架需要非常堅固,否則接不住碎片,更可能讓整個建築群包括鷹架和建築倒塌。
那麼,如何幫自己和孩子搭起一座穩固的鷹架呢?
書中每一章節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而且適時提供檢核表,例如:你有親職倦怠嗎?你的孩子是精力過剩還是過動症?接著就是細項的內容勾選,讓讀者可以一面讀,一面有意識的進行自我評測。
另外,我最愛的是每個章節提供的 「耐心、關懷、覺察、冷靜與追蹤」 這幾項設計,彷彿教養鷹架的踏板般,讓執行的提示非常具體。例如:第七章「讓孩子自主成長」 ,什麼叫作具備「耐心」?怎麼適切「關懷」?有「覺察」的父母會有什麼樣的思維?如何冷靜看待失敗?這裡的「追蹤」為何迥異直升機父母的作為?
最後一個篇章是〈當鷹架拆除時〉,讀到這裡我幾乎看見自己走過的身影啊!
為人父母若是鷹架,那麼鷹架遲早需要拆除,因為它其實撐不住建築主體的重量,也遮住了建築物完成後的樣貌。很慶幸我的三個女兒早早就請我放手,她們自己擁有了自己的建築物,不管好壞美醜,都是她們親手搭建的。而拆除鷹架之後的我,也已經動手再搭蓋屬於我自己的新建築,展開美妙的新生活了。
作者在獻詞中的這句話簡單樸實,卻道盡這本書的真義: 「我一生中最大的快樂,就是當一個父親,我教養了三個孩子,但他們教了我更多。」讀完此書,我更確認在教養上所謂的「快樂」,就是重生與瞭然,也是為何人生若能再次選擇依然想當媽媽的理由。期待所有為人父母者,也能如此幸福自得。
➢【書籍資訊】《鷹架教養》
The Scaffold Effect: Raising Resilient, Self Reliant, and Secure Kids in an Age of Anx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