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他們是醫療儀器設備的「醫師」 被稱為「醫工師」
從透析用的逆滲透純水
到尖端的質子治療儀、重粒子放射治療儀器
醫工師每天照顧醫院上千項醫療儀器與設備 全年無休
每一位病人 從走進診間醫院 到順利康復
每一個健康的團聚 都少不了醫工師的默默付出
他們是促進醫學發展、搶救生命不可或缺的白色能量
他們展現超高效率、使命必達 是醫護的最強後盾!
醫工師,如同醫療與精密機器的調和者,當第一線醫護工作者肩負起搶救生命、與死神拔河的艱困任務之際,這群無聲付出的人在大大小小事件中不曾缺席,更是醫護人員與病人生死拚搏時的最強支柱。
他們的任務繁多,包括:
● 照顧醫院內數千台醫儀設備的「生病老死」
● 在分秒必爭的手術室中,搶修突然故障的儀器,讓手術能順利進行
● 天災、疫情時搭建野戰醫院、緊急醫療屋,即時調整病房規劃、強化防疫措施
● 發揮創新精神,研發出改善臨床流程的醫療設備
● 是醫院採購醫療設備的守門人,從評估、交貨到驗收都少不了他們
● 參與先進貴重醫儀設備的建置與運轉
● 當資源不足時,還得身兼醫工、工務和總務,大小事都難不倒
● 甚至還遠赴海外友邦,面對停水停電、疾病威脅和動盪不安的政局,安裝維修儀器並打造國家級醫院
本書記錄下這些充滿熱情與使命感的醫工人,從維修現場到醫療現場,從醫院到跨領域創新的精采故事,希望能讓更多人看見他們沉默身影背後的拚搏、汗水與喜悅。或許他們只是小小的螺絲釘,卻是醫療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守護你我健康的堅實力量。
▎專業推薦 ▎
醫工人和醫事人員在健康醫療工作崗位上是堅實夥伴關係,彼此間密切合作是確保醫療服務高速有效運行的關鍵點,請民眾在接受醫療服務的同時,也不吝為醫工人加油打氣。
——邱泰源.衛生福利部部長
台灣醫工部門從醫院裡不起眼的小單位,發展成為如今醫院、學術研究與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專業部門。這樣的成果,有賴於每位醫工人的堅持、奉獻與對生物醫學工程的熱情。
——Ratko Magjarević.國際生物醫學工程聯盟主席
醫工是跨越醫學與工程的專業,台大醫院很幸運,擁有來自台灣大學理工科系和醫學院的學術資源,培育出一流的醫工人才,多年來台大醫工部也為臨床的醫療品質、病人的健康與安全,做出無數貢獻。
——吳明賢.台大醫院院長
期待透過本書的出版,讓醫工人的專業被更多人看見;也期許政府能重視醫工師為國家重要人才資產的一部分,國家證照制度能早日納入醫工師,讓台灣的醫儀管理機制與國際接軌,往前邁進。
——賴健文.中華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
序
攜手成就健康台灣 邱泰源
台灣生物醫學工程的成長 Ratko Magjarević
共同成就與疾病作戰的勝利 吳明賢
傳承價值與精神,展現台灣醫工發展成果 賴健文
前言
從清晨到午夜的守護
第一部 健康的推手
1跟上世界的腳步 全台第一個醫工室成立
2多元斜槓 醫院裡的軍師兼戰將
3安心支柱 專業變服務,做醫護的後盾
4深耕互信 開刀房裡的危機處理專家
第二部 堅實的力量
1守護者聯盟 每個神預測都來自超前部署
2遠鄉特攻隊 機動應變,保障民眾健康
3山地衝鋒隊 以一當十的幕後英雄
4跨海救援者 讓醫療聖火在世界蔓延
第三部 不一樣的精采
1高階管理者 好用又有用,愈走愈寬廣
2關鍵技術者 走向臨床,推動醫學進步
3開疆闢土者 做好專業,提升醫病福祉
4跨域的火花 邁出去,目標就沒有那麼遠
結語
平凡的崗位,不平凡的工作
前言
從清晨到午夜的守護
有一群人,他們會在清晨時分衝進醫院;有一群人,他們會在午夜時刻在醫院中穿梭;有一群人,他們得趕赴山區、離島,還要參加醫院重要採購會議;有一群人,正在實驗室中致力研發創新的醫療器材……,這群人,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匯聚了醫學與工程的專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醫學工程師」,又稱「醫工師」。
半夜兩點鐘。
北部某醫學中心的醫工師接到急診室電話,一台正在進行中的腦中風手術,術中血管攝影儀器突然罷工,手術無法進行。他從床鋪上跳起,緊急趕回醫院,在主刀醫師殷切火熱的眼神中,迅速修好儀器,讓手術得以繼續。
他不是此時院裡唯一還沒睡的醫工師。台灣時間凌晨三點鐘,他的另一位同事正在美國的精密儀器原廠,進修最新的維修保養訓練。
工作就是在「旅行」
上午七點五十分。
一位配合政府遠距診療政策的醫學工程業務工程師,拖著行李箱、身上背著大背包,剛從台北搭乘最早班的飛機抵達澎湖馬公機場,準備從馬公再搭一個小時的船,才能抵達被稱為「離島中的離島」的望安鄉將軍嶼,保養遠距診療門診的醫儀設備。
同樣「工作即旅行」的,還有某山區醫院的醫工師,一早就開車行駛在路況不佳的蜿蜒山路上,準備前往距離醫院七十多公里遠的部落,因為部落裡山地醫療站的醫儀設備正等著他去維修。曾經有長達三、四年,他都是院內唯一的醫工師,要照管三十多個部落山地醫療站。
清晨八點半。
南部一所醫學中心,某神經外科主任的第一台刀,設備出狀況,腦瘤病人躺在手術檯上,常駐開刀房的醫工部同仁滿頭大汗緊急搶修之際,又接到另一間心臟外科微創手術開刀房的緊急呼叫,說止血用的電燒機無法和達文西機械手臂配對,只能暫停手術,等著他去修復。
上午十點鐘。
另一所公立醫學中心的年度採購評估會議正在進行,列席的除了院長、會計部門,還有醫工部。臨床單位提出購買電腦斷層掃描儀的採購需求,醫工部主管開始思考:要買什麼品牌?哪個年份?造影需求為何?零件貴不貴?醫院的預算有多少?若臨床單位認為醫工部太刁難,他還得充當醫師和醫工師的溝通橋梁,幫助雙方盡快建立交集與共識。
上午十一點。
一位知名醫材公司老闆踏入直營門市,默默觀察顧客如何反映他們的需求或困擾,同時思考未來研發方向應該如何精進。
馬不停蹄的奔走
上午十一點半。
某位心臟醫學權威正在進行一場長達八小時的心臟手術,團隊成員還包含一位體外循環師(簡稱體循師)。他從術前就要仔細建立體外循環管路,維持病人的生命,術中更要做好心臟保護,讓心臟維持低溫冬眠的狀態,同時嚴密監控病人的各項生理參數,包括:血壓、血液氣體分析等,整個過程至少需要兩、三個小時。
下午一點鐘。
一位癌症病人正在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接受治療。治療團隊中的運轉員,負責維持現場儀器設備的穩定運作,讓病人能順利完成治療。
下午兩點鐘。
台灣南部一間知名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教授研究室裡,幾位學生正在與教授討論幾個重點研究方向,例如:醫材開發、智慧醫療、銀髮長照等主軸。教授還不忘諄諄提醒,跨域技術整合是未來的趨勢,醫材的創新研發勢必要結合穿戴式裝置、人工智慧、資通訊科技等領域,串聯醫療體系、居家及個人。
下午三點半。
南部一所區域醫院,醫工組組長接到臨床使用單位回報:肌電圖系統無法啟動。他立刻打電話詢問廠商,得到「整台更換」的建議,估價則是「至少一百萬元」,讓他倒吸一口氣!還好,組內同仁很快找到只要兩千元的電源供應器零件,成功「救回」設備。
看不見的重要存在
傍晚五點多,大部分的上班族準備要下班了。
台灣東部一處偏鄉醫院,醫工室團隊拿著好不容易找到同樣型號的電源供應器,小心翼翼更換在已用了二十年,零件幾乎已經絕版的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上,這台高齡卻珍貴的手術顯微鏡立刻又能正常使用,零件成本只有一萬八千元。
另一頭,是那家醫院的醫工室主任正在修理一台用了十一年、電路板出問題的超音波儀,原廠維修報價幾十萬元,但他靈機一動,將另一台同廠牌準備報廢的老舊超音波儀電路板拆下來,「移植」到故障的儀器上,成功讓超音波儀復活,得以繼續為病人服務。
好不容易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他抬起頭看牆上的時鐘,已經是深夜十點了。
共同開創未來醫療的無限可能
這就是醫工人忙碌的一天。不只在白天人潮湧動的醫療院所,在醫療現場之外,教育、學術、產業、研究機構等領域中,也有他們努力的身影。你不一定看得見,但他們的工作早已開始,也不曾間斷。
雖然放眼整個醫學工程領域,在第一線守護醫院醫儀設備的醫工師只占一小部分,但他們的存在,間接影響了台灣醫療體系的成長進程。他們並非萬能,卻仍盡力為醫護提供確實的技術支援,支撐著醫院的日常運轉,希望成為醫護人員與病人生死拚搏時的重要支柱。
而在醫院之外的場域,做為老師、學者、業者、研發創新人才的醫工人,則希望憑藉創意與努力,為醫療的未來開創無限可能。
如果醫療是一幢華廈,醫工師絕對是重要的磐石,而將努力成果發揮在守護個人、醫療體系乃至整個社會的健康福祉,是所有醫工人的終極目標。
美國南加大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畢業,在美國採訪主流新聞多年,熱愛新聞工作,曾任《遠見雜誌》資深研究編輯兼記者,《未來Family》雜誌特約主編,合著有《與未來共榮》、《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等書。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記者,合著有《樸實的精采》、《全齡顧齒攻略》、《訂製你的無病生活》等書。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聯合晚報》、《聯合報》、《美國世界日報》。現為自由撰稿人,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著有《植夢共好:德威國際口腔醫療體系創新之路》、《為一切人成為一切:聖保祿以醫療傳愛》、《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四季藝術創辦人唐富美的教育創新》等書。
2024/09/27
BCB85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套色
9786263559370
288
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