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在《守護生命的關鍵力量》推薦序中,勉勵每位醫工人,指出醫院工作環境就像一場充滿生命拔河的角力。在開刀房或診療現場,儀器一旦發生故障,醫工師需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解決危機。面對24小時不間斷的醫療服務,醫工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始終堅守崗位,確保生命的安全。
文 / 邱泰源,衛生福利部部長
一般人對於醫學工程師(醫工師)工作內容理解度有限,《守護生命的關鍵力量——醫療幕後英雄醫工師》一書,讓我們認識小從病床邊的一台點滴幫浦,大至最尖端的質子治療儀或重粒子放射治療儀器,每一項醫療器材的維運與研發,都是醫工人結合生物醫學與工程科技的專業,運用在臨床醫療實務上,努力提升生命健康與醫療服務品質的心血結晶。
本書以平易近人文筆,書寫醫工人特殊的工作經歷與感動故事,從 1981 年三軍總醫院成立第一個醫工室,引領台灣醫學工程進入新的里程碑後,藉由醫學工程專業技能與技術,醫工師在醫療體系中擔任軍師兼戰友的身分,除默默守護醫療儀器安全與正常運作外,也須配合醫事人員業務需求與天馬行空的想法,自主開發客製化的設施設備(例如書中提到很有創意,並且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的「倒奶神器」),以因應臨床服務需求。
醫工師針對醫療業務需求與醫院現有條件,常需考量國際間不同品牌、不同性能/型號與性價比等因素,協助醫院臨床端選擇適用儀器設備。在新款儀器到院前,要完成相關訓練與更新操作知識,儀器到院後亦需持續確認機台性能正常運作,籌劃提高儀器自行維修比率,並應臨床所需,構思提升效能最大化可行性。可見醫工人除須專精醫學工程領域外,也需跨界配合經營管理業務,承攬成本分析、採購、維護、維修、改良與創新等多元角色。
醫院工作環境中充滿各種生命的拔河角力場景,當開刀房或者診療現場臨時發生儀器故障時,醫工師僅能在有限時間內,盡速解除危機,以順暢醫療流程。
24 小時連軸轉、不間斷服務的醫療現場,讓醫工人時時刻刻都頂著壓力在工作。當台灣面臨九二一大地震、SARS 疫情大爆發,席捲全球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近期花蓮大地震等重大災情下,我們看到快速搭建起來的野戰醫院、貨櫃醫療屋、因應設置負壓診療室或隔離病房緊急調度的血氧機或呼吸器等醫療器材,醫工師總在第一時間擔起即刻支援任務,在幕後確保臨床服務正常運作。
還有深入偏鄉與離島或派駐海外友邦的醫工人,在衛生與醫療資源不足、現有儀器設備功能有限,甚至在異國衛生條件不佳、治安堪憂、戰爭動亂多重威脅下,秉持維護病人安全的中心價值,堅守工作崗位克盡職守,實踐書中分享的「當不成醫人的醫師,但能當醫療設備的醫師,也是在救人」的理念。
醫工師身為醫療服務體系支持後盾,卻鮮為人知,摘錄書中一段話,「醫院是管病人的生病老死,醫院的醫工師就是管儀器的生病老死」,我深知醫工師的工作任務包羅萬象,他們在幕後維穩醫療器材良好運作,以利前線的醫師與醫事人員從容應戰,擊退疫病。醫工人和醫事人員在健康醫療工作崗位上是堅實夥伴關係,彼此間密切合作是確保醫療服務高速有效運行的關鍵點,請民眾在接受醫療服務的同時,也不吝為醫工人加油打氣。
期許書裡書外的每位醫工人,不論是在醫院、學界或產業界,能跟我們並肩發揮專業識能,一起為推動健康台灣的美麗願景,持續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