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1976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率先把「鷹架支持」比喻為教養孩子的最佳之道。享譽世界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權威科普萊維奇醫師在數十年臨床實證,與個人身為人父,甚至為人祖父教養經驗下,完成這本實用性絕佳的當代教養指南《鷹架教養》,採用布魯納博士的鷹架支持核心理念,並將之擴展後重新定義:這是一種父母的支持和引導,不只在教育情境下適用,也能在孩子的情感、社交和行為生活中發揮作用。
享譽世界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權威科普萊維奇醫師在數十年臨床實證,與個人身為人父,甚至為人祖父教養經驗下,完成這本實用性絕佳的當代教養指南《鷹架教養》,採用布魯納博士的鷹架支持核心理念,並將之擴展後重新定義:這是一種父母的支持和引導,不只在教育情境下適用,也能在孩子的情感、社交和行為生活中發揮作用。
圖片來源:photoAC
最近一對父母帶孩子來找我,因為他們讀一年級的六歲兒子亨利被踢出了學校。原來,有次上閱讀課時,亨利覺得很挫折,就開始拿鉛筆扔同學,還像大猩猩一樣對同學咆哮。老師非常緊張,校方告訴亨利的父母,亨利要接受過專業評估才能回去上學。
亨利長得像個天使,父母是美國典型的俊男美女,身材高䠷,與人握手堅定又有力。但亨利容易衝動,還被踢出教室這件事,顯然令父母不安又尷尬。他們擔心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焦慮症或行為問題。亨利的父親問:「學校是不是反應過度了?」
這正是我們要釐清的問題。
我和亨利聊了幾分鐘,就知道他的語言能力非常好。一開始他很害羞,但是聊到夏季運動時,他的眼神亮了起來。最後他透露了那堂課氣炸的原因:鄰座同學取笑他寫字很慢,還罵他「笨」。我拿出一本書,他想讀,但很明顯他缺乏文字解讀能力,也就是不能把字母和特定的發音連結起來。亨利承認自己動作比其他同學緩慢,而那句「笨」戳中了他的痛處。
我們很快就確定了,亨利沒有行為問題,而是有某種讀寫障礙(dyslexia),他的母親和祖父也有同樣狀況。從學前班到一年級,亨利已經上學兩年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老師們都沒有發現這件事。不過重點是,他需要接受診斷評估,包括以專業測試評估他的學力優勢和缺陷,尤其要注意他的閱讀技能以及矯正方法來解決這件事。讀寫障礙是可以治療的,接受幫助後,這伶俐的孩子一定能夠學會閱讀。
孩子是「建築」,做父母親的你是圍繞建築的鷹架,鷹架的目的是提供支持和架構,不是禁止孩子往特定方向或風格發展。
1976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Jerome Bruner)率先把「鷹架支持」(scaolding)比喻為教養孩子的最佳之道。他提出合作學習理論,例如,學生學習一項新的數學技能時,家長或老師必須指導學生,一旦孩子掌握了技巧,家長或老師就停止指導該項任務,繼續下一個任務。
我們採用布魯納博士的鷹架支持核心理念「一個權威者引導孩子走向獨立」,並將之擴展後重新定義:這是一種父母的支持和引導,不只在教育情境下適用,也能在孩子的情感、社交和行為生活中發揮作用。
父母做為孩子的鷹架—這樣的比喻既明瞭又簡單,也很容易想像出畫面。
你可以這麼想:孩子是「建築」,做父母親的你是圍繞建築的鷹架,鷹架的目的是提供支持和架構,不是禁止孩子往特定方向或風格發展。
能發揮功效的鷹架都必須有垂直的支柱和水平的踏板,這樣的組合才能讓整個結構安全牢固。
鷹架與建築以同樣的速度往上加蓋。
在一開始的幾層「樓」,鷹架較寬,打下承重和加高的堅固基礎,隨著建築愈蓋愈高,鷹架的重要性會愈來愈低。
如果建築有什麼東西掉下來,鷹架會及時接住,快速修補。
最終,建築竣工,能夠完全獨立屹立,父母鷹架就可以拆除了。由於建築不同部分可能不會在同一時間完工,所以鷹架可能會一次拆卸一部分。若有需要,拆下的部分鷹架仍舊可以搭回去。
➢【書籍資訊】《鷹架教養》
The Scaffold Effect: Raising Resilient, Self Reliant, and Secure Kids in an Age of Anx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