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享譽世界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權威科普萊維奇醫師在數十年臨床實證,與個人身為人父,甚至為人祖父教養經驗下,完成這本實用性絕佳的當代教養指南《鷹架教養》。 《鷹架教養》這本書一步步帶領父母前進,循著以科學研究為依據的鷹架教養策略,並佐以具體可行的教養技巧,從父母自我支持、厚實親子關係、建立生活規範、培育自主能力到如何做到無條件支持孩子,教養對象涵蓋幼兒到青少年,讓父母成為守護孩子成長的堅定力量。
10大鷹架策略之一: 留在孩子的高度,保持對等溝通
《鷹架教養》這本書一步步帶領父母前進,循著以科學研究為依據的鷹架教養策略,並佐以具體可行的教養技巧,從父母自我支持、厚實親子關係、建立生活規範、培育自主能力到如何做到無條件支持孩子,教養對象涵蓋幼兒到青少年,讓父母成為守護孩子成長的堅定力量。
圖片來源:photoAC
持續且意義深遠的對話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網路上學習死亡、性、毒品和宗教。
如果孩子大到可以問你任何問題,你需要給他們一個答案,不必長篇大論,你只需要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你提供的細節多寡取決於孩子的年齡、經驗、性情,以及你的個人喜好。同樣的,請向你的兒科醫師或治療師詢問指導方針。
一個朋友最近告訴我:「我女兒大約六、七歲時問我:『嬰兒是從哪裡來的?』我早就準備好了我的答案,我給她講了一番道理,告訴她精子與卵子怎麼相遇,然後發育成人。女兒想了一想,然後說:『但是精子是怎麼從身體裡出來的呢?』我眨了幾下眼睛說:『等你18歲了再問我吧。』」
布斯曼醫師說:「要盡可能的誠實,我姊姊懷孕時,她11歲的孩子問:『孩子是怎麼出來的?』我姊姊吞吞吐吐說:『我去醫院,醫師會幫我。』這個答案沒有讓我的外甥滿意,『但它要從哪裡出來呢?』最後她說:『陰道,小寶寶會從我的陰道裡出來。』男孩想了一想,然後說:『這樣噢。』就跑去另一個房間打電動。」如果你給孩子一個誠實的答案,他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但他會憑直覺知道你對他是誠實的。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要的不只是一個關於技術知識的答案,他們信任你,期待你也誠實。如果他們不理解你告訴他們的內容,他們會暫時放棄,等他們有機會思考,準備學習更多知識的時候再提出來。孩子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被大量訊息淹沒,身為父母的我們,寧願他們要求我們澄清誤解,提供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資訊。
在任何重要的談話後,你應該要接著問:「你還有什麼問題嗎?」這個問題要不停提出,關於性或毒品的對話,不是一次就夠了,這是一場持續且意義深遠的對話的起點,孩子會不斷眼見耳聞讓他們產生疑問的事。
「我無法告訴你,我糾正我的個案在校車上聽到的事,糾正了多少次。」布斯曼醫師說。
但願他們在積累經驗和知識的過程中會一次又一次的來找你。
來看看兩句對青少年完全不管用的開場白,以及一句管用的開場白。
「那麼,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這句話對你有用嗎?曾經有用過嗎?誰想回答這個問題!這像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但實際上是對話的死胡同。
可能的發展如下:
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孩子:還好。
你:只是還好嗎?
小孩:很好。
你:怎麼個好法?
小孩:我不知道,就是很好,跟平常一樣。
你:你要跟我多說一點。
小孩:你到底要我說什麼?
你:不要用那種語氣......
(隨後發生了爭執,孩子跑進她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父母在廚房裡氣得火冒三丈。接著的場景是......。)
很自然,你對談話的發展抱持期待,你提出關鍵問題,孩子開始描述他的一整天,有趣迷人,細節豐富,彷彿電視劇「歡樂滿屋」(Full House)的故事情節,最後孩子說:「謝謝你願意聽我說,你真是好爸爸/好媽媽!謝謝你。」如果你的開場臺詞沒有達到情境喜劇的標準,你可能感覺吃了閉門羹;如果你說出那句絕妙的開場白後,孩子並沒照劇本走,你可能想要發怒。
一個遠比上面更好的做法是完全拋開劇本,不對談話該如何進行有任何的期待。站在孩子的高度,滿足他的需求,聊聊他所關心的具體事情,比如他現在著迷的電玩遊戲,或者饒舌歌手麗珠(Lizzo)最新的影片。
孩子不懂得如何閒聊,藉由吸引他們的興趣、他們覺得有信心的事,甚至比你更聰明的事,招徠他們進入談話。記住他們生活中的瑣事,當然,聽他們談論情緒搖滾(emo)和哥德搖滾(goth)之間的細微差別很無趣,但如果你不這樣做,他們就不會向你敞開心扉,告訴你一些你可能更感興趣的事,好比他們社交生活的細節,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煩惱,他們自豪的地方。
「當我在你這個年齡時……」
回顧你自己當年是如何面對孩子現在的處境,你會感到一陣旋風般的壓力。
當你說:「我小時候,從不擔心○○○。」你的孩子有十足的理由回答:「可是你讀高中時,還沒有電腦。」回想一下,當你的父母跟你說,他們在雪地裡走幾公里路去上學,你是如何哀號的。
明白他們的世界與你在他們這個年齡的世界是不同的。
為了站在孩子的高度,你必須放下架子,明白他們的世界與你在他們這個年齡的世界是不同的。試著跟上這些變化吧!
➢【書籍資訊】《鷹架教養》
The Scaffold Effect: Raising Resilient, Self Reliant, and Secure Kids in an Age of Anx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