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母愛」對一個生物的成長,會產生怎麼樣的變化?歷史學家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中,藉由科學方法的觀察,以猴子的生長變化,探知「母愛」對其行為的變化。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曾用猴子做過實驗。他在幼猴出生後幾小時,就把牠們和母猴分開,各自關在獨立的籠子裡,由兩隻假母猴來負責哺育。每個籠子有兩隻假母猴,一隻使用鐵絲材質,上面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另一隻使用木材、再鋪上布,模仿真實母猴的樣貌,但除此之外無法提供幼猴任何實質幫助。這樣一來,理論上幼猴似乎應該會依附著提供食物營養的金屬猴,而不是什麼都不做的布猴。
但沒想到,幼猴顯然比較愛的是布猴,多半時間都緊抱不放。如果兩隻假猴子放得夠近,幼猴甚至是緊抱著布猴,只是把頭伸去金屬猴那邊吸奶。哈洛猜想,可能是因為鐵絲太冷,幼猴不喜歡,所以他還為金屬猴加裝了一顆電燈泡,讓金屬猴有了體溫。然而,除了真的非常小的幼猴之外,大多數猴子選擇的仍然是布猴。
追蹤研究發現,這些猴子孤兒雖然得到了所有必須的營養,長大之後卻有嚴重的情緒失調。牠們無法融入猴群的社會,與其他猴子溝通有問題,而且一直高度焦慮、好鬥成性。結論顯而易見:除了物質需求之外,猴子必然還有種種心理需求和欲望,如果未能滿足這些需求,就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許多研究都證實這項結論不僅適用於猴子,對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也同樣適用。
➢【書籍資訊】《人類大歷史(增訂版)》
➢【延伸閱讀】喜歡「吃到飽」是人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