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很多大人長大後就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忘記了當孩子時的心情與角度,忘記了小時候的無能為力,也忘了孩子的練習要一次又一次,有耐心、緩慢的......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很多大人長大後就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童年時曾經一路跌跌撞撞,忘記了當孩子時的心情與角度,忘記了小時候的無能為力。
而孩子也是一樣,這麼努力學騎腳踏車,會騎之後,再看別人學習,就會忘記自己也曾經努力練習過,忘了別人也正在努力著。
我很感謝有機會在女兒一路的成長中,好好的陪著她,在團體中看她與別人互動,當她不懂怎麼跟別人交朋友的時候,我不怨別人怎麼不跟她玩,而是陪著她,示範給她看:「嗨!妳好!我是彈彈媽媽,我可以跟妳一起玩嗎?」「哇!妳在玩辦家家酒嗎? 我當客人好不好?」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拒絕人的時候,我陪著她練習:「謝謝妳的好意,但是我不需要。」「謝謝妳,我現在不餓。」
當她還小,伸手要去揮擋住她動線的孩子時,我回家一次又一次的示範著:「不好意思,借過!」直到有一次,我們外出用餐,已經六歲多的她,拿著餐盤被一群大人擋住,慌亂投給我一個求救的眼神時,我用嘴型告訴她:「借過!」女兒馬上意會過來,原來要在這個情境下使用。
那時候的我才懂,孩子的練習要一次又一次,有耐心、緩慢的,等時機到了,孩子便能真正發揮出來。
這樣的練習,看起來很沒有效率,很多父母覺得罵下去就好的時候,我選擇陪孩子一起練習,而且不急著要孩子一次就會,不要求孩子「媽媽講過了就要會」。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女兒其實已經很熟悉練習的概念了。在我懷孕的時候,很多朋友有意無意說的話,讓她很害怕,她常常問我:「媽媽,弟弟會搶我的玩具嗎?」
我回答:「當然會!」她也會問:「媽媽,弟弟會打我嗎?」我就告訴她:「姊弟一定會打架,我小時候還咬過舅舅,到現在他手上都還有疤痕。」
每次聽到這樣的回答,女兒就會顯得慌張,但是我總會跟她說:「弟弟剛生出來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不懂的事。不懂得借東西,就用搶的;不會說話,就打人,到時妳可以陪他練習嗎? 練習怎麼用說的,練習怎麼跟人借東西?」
女兒聽完點點頭說:「就像妳陪我練習一樣嗎?」我回答:「沒錯,就像我陪妳練習一樣,寶貝,妳希望媽媽陪著弟弟練習嗎?」
女兒說:「媽媽陪弟弟練習,我也會!」
於是當兒子一天天長大,去遊樂園不會排隊,女兒回家陪他練習怎麼排隊;為了跟姊姊玩,撕了姊姊的課本,女兒哭完了就會說:「我只是很傷心課本破了,但是我知道弟弟根本不懂什麼是課本,他還需要練習。」
一點一滴,孩子慢慢了解練習的重要之後,其實就能夠避免很多衝突。
數位編輯整理:李依蒔,邱千瑜
Photo:Jim Pennucci,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