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今天臺灣媒體內容的瑣碎化,特別是電視新聞,報的淨是雞毛蒜皮的事,不但自己的大腦休克,更把民眾當白痴。
圖片來源:torbakhopper,CC Licensed.
文/李金銓,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講座教授
「臺灣是一個沒有國際新聞的國家!」有一次,我觀看香港電視直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記者會,他真不客氣,狠狠抓住臺灣的這條軟肋。大家知道臺灣的情勢與宿命,唯有好好與世界打交道才能立足,而如今臺灣卻變成了「全球化」的新聞孤島,目光如豆,說來實在令人痛心。
其實,臺灣媒體也許可以遠觀,但不可太近看。自從解嚴以後,遠觀起來媒體五花八門,百無禁忌,國際上的評價彷彿也還過得去。但近看之下,卻亂相叢生,糟到連我的朋友出門都要隱匿新聞系教授的身分,以免四面受敵。回想當年,前仆後繼一浪接一浪爭取新聞自由,為的是什麼?今天獲得了自由,卻拋棄了責任,媒體日益沉淪異化,原來美好的事物竟殘酷走到自己的反面,以致吞噬了初衷,背離了理想。正因為愛之深,責之切,資深新聞人陳國祥先生才會寫這本書,呼籲要搶救臺灣媒體。
媒體到了需要「搶救」的地步,不啻說明病況多嚴重。說來諷刺,許多老記者還在緬懷戒嚴時期,因為那個時候至少目標明顯,記者與政治運動或若即若離,或裡應外合,一致針對黨國的控制體制,打一場綿延不斷、有驚無險的游擊戰。詎料解嚴以後,社會撕裂,價值失焦,民粹當道,許多簡單的問題都被無端泛政治化,媒體常常各吹各的號,各護各的主,簡直有理說不清。當然,只要能夠冷靜溝通,理性辯論,意見不一樣,和而不同,毋寧是自由社會的正常現象。然而一旦意氣用事,只有立場,不問是非,媒體變成亂源,根本不能發揮澄清社會局勢、整合社會分歧的角色。
剛性的黨國控制還可以對付,軟性的市場腐敗就不知所措了。「新自由主義」的邏輯如火如荼,市場操作指使新聞規律,干預之手伸得這麼長,影響這麼細,但躲在市場後面戕害新聞自由的蟊賊反而面目模糊,即使要反對都不知從何反對起,媒體人的無力感油然而生。今天臺灣媒體內容的瑣碎化,特別是電視新聞,報的淨是雞毛蒜皮的事,不但自己的大腦休克,更把民眾當白痴。假如外星人有一天降落這個島嶼,對這個景象必然嘖嘖稱奇。
臺灣媒體的世界觀如此狹隘,國家認同如此對立。但無論前途是統是獨,都必須建立世界觀,更要了解對岸的中國,而不能遺世而獨立。臺灣的媒體簡直兀自活在桃花源裡,關起門,蒙著頭,自我麻醉。那些雞毛蒜皮的新聞、胡說八道的評論,只會麻痺臺灣,不知幾時能了?在臺訪讀的大陸學生常抱怨,他們對臺灣充滿好奇,但臺灣同學號稱在有新聞自由的開放社會長大,對大陸卻完全無動於衷,還問他們大陸有沒有電腦。此非孤例,但僅此一例所表現的驚人無知無感,必然和媒體的惡質化互為因果。臺灣社會必須組織起來,有識之士及時發動一場波瀾壯闊的新文化啟蒙運動,盯住媒體,深入民間,否則民眾不會覺醒,媒體也無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