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朋友的價值是要由內在的情感來衡量,而不是外在的禮物是否貴重。
人在家庭出生成長後,總要進入社會,結交朋友。思考交友問題,會讓人想到「緣分」這個名詞。緣分有三種:
第一,緣有長有短。有人的緣分是一輩子,有人的緣分很短,只在中學時代一起當同學,或在社會上共事,後來就沒再見過面了。第二,緣有深有淺。有些人或許緣分很短,但是很深;有些人緣分很長,卻很淺,一輩子都是淡淡的。第三,緣有好有壞。好的叫善緣,壞的叫惡緣。
所以緣有長短、有深淺、有好壞。一般人都希望與朋友的緣分能夠長遠、深刻,同時又是好朋友,這種理想能不能達到呢?孔子對朋友有什麼樣的見解呢?我們先談談孔子如何與朋友相交。孔子認為朋友之間的情感與道義很重要,朋友的財務狀況他則不太在意。
《論語‧鄉黨》記載「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朋友送的禮,即使是車與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謝。若是朋友拿祭拜祖先的肉來送他,他的態度則非常虔誠慎重,因為他認為朋友把他當作家族的朋友,這是一種深刻的情意。可見精神價值超過物質價值,如果你以車馬的貴重當作考量,窮人怎麼辦?孔子這個簡單的態度,讓我們知道人生的價值是要由內在的情感來衡量,而不是外在的禮物是否貴重。
〈鄉黨篇〉還記載「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遇到朋友過世而沒有人料理後事,孔子就說:「我來負責喪葬。」一般來說,這應該是家道中落或子孫不肖才會發生,孔子能雪中送炭,真是一死一生乃見交情。
從孔子對朋友的這兩點做法可知,他是很特別的,他有很多朋友,但還是很謙虛。在《中庸‧第十三章》中,他提到:「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他說:「要求朋友應該先付出心血,但我沒做到。」孔子覺得自己沒做到先對朋友好,都是朋友先對他好。交朋友有很多方式,雅典人很重視面子,絕對不占朋友便宜,彼此送禮,接受的人一定會回更大的禮,他們在心態上非常高雅,對朋友的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孔子》
Photo:Annie Spratt,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