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台灣不僅面臨摩擦性失業的問題,同時也必須面對結構性失業所帶來的衝擊,「後充分就業」時代已經來臨。
台灣失業率低時,缺工率高;失業率高時,缺工率低。依照傳統理論,有失業就沒有缺工,但綜觀台灣目前的勞動市場現況,卻是失業與缺工現象同時存在,台灣勞動市場確實存在摩擦性失業。台灣不僅面臨摩擦性失業的問題,同時也必須面對結構性失業所帶來的衝擊,「後充分就業」時代已經來臨。
台灣政府、企業主,甚至是每個人,都必須仔細思考一個亟待解決的挑戰:勞動力的結構與質量,是否能夠因應市場的轉變或喪失,以及產業技術的變化?
許多產、官、學界人士已經體認到,各國政府都無法讓社會達到「充分就業」的境界,因此,政府一方面應制定適當的產業政策以創造國內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則是要提升勞動力的能力質量,以因應市場結構的改變,也就是讓個人有更多職訓或職能學習的機會。
不僅如此,政府還必須瞭解,短期的財政或貨幣政策,雖然有助於降低循環性失業,但不一定保證能解決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換句話說,刺激景氣復甦並不能全然解決失業,此時增加的就業機會,以及寬鬆的貨幣政策,帶來的往往是通貨膨脹的副作用。
教育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青年長期失業,是台灣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從供需的角度看,勢必有某種雇主需求,求職者無法滿足,反之亦然。 以雇主來說,重視的不外乎是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性及抗壓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失業青年不容易就業,就是因為相對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必須設法增進專業職能,提升軟實力,例如:國際觀、創新力、領導力等。 問題是,這樣的能力可能無法透過職訓或職能學習培養,只能透過教育來涵養。 「經濟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勞工生產力,尤其是高教育勞工的生產力,比無教育勞工的生產力更高,一些沒有受教育的勞工,便被遠遠排擠在後,」摩坦森說,技術進步往往讓有錢人的財富累積增加得更快,讓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之一,就是改善教育制度,加強學生在技術能力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還要設法幫助那些無法上學的人。
讓年輕人看得到未來 對此,學者李健鴻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擴大設立「青年職涯發展中心」,提供個人化的專業諮詢,以協助失業青年規劃其職涯目標、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與觀念、主動學習相關的專業職能。 第二,建立「青年工作卡」制度,記錄失業青年的學經歷與專業能力資料,提供職業輔導顧問記錄相關的輔導資訊,進而提供就業媒合的機會。 第三,增加青年就業媒合機制的使用,例如:增設可以針對就業個人化資訊服務之平台,像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台灣就業通」平台,提供民眾求職、企業求才、職業訓練、技能檢定、職涯導航、微型創業、身障與特定身分服務等功能。 此外,政府想要增加青年就業率,必須先瞭解青年勞動人口寧願失業也不接受聘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除了經濟景氣、產業結構、資訊揭露的速度與正確性這些整體因素,社會資源和世代間的分配正義等,也是政府要注意的課題。
不過,最重要的是,在社會正義的努力上,要讓年輕人看得到未來;也就是說,讓他們瞭解,努力就有希望,付出是看得到回報與未來的,因此願意設定目標、提升工作意願,進而就業或在職場上更努力付出。
摘自《諾貝爾大師的世界觀》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