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儘管收入與快樂有正相關,賺得少會帶來情緒的痛苦,但更多的錢不一定能買到幸福,賺得多也未必就比較快樂。

收入太少,是許多人的煩惱之一,但賺得愈多,真的就比較快樂嗎?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和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的共同研究發現,年收入七萬五千美元(約新台幣兩百二十四萬元)能獲得最大的快樂。儘管收入與快樂有正相關,賺得少會帶來情緒的痛苦,但更多的錢不一定能買到幸福,賺得多也未必就比較快樂。 這項研究是在美國進行的,結果發現,假使年收入超越七萬五千美元,人們並不會因收入增加而更快樂;相反地,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可能減少享受生活的小確幸。
可是,一旦年收入低於兩萬美元,就會經常因入不敷出而承受較大壓力。就像俗話說的「貧賤夫妻百事哀」,窮人可能因為經濟問題而生病或離婚,也可能因為錢不夠而無法好好享受週末或假期。
人類不斷追求財富的累積,目的是為了什麼?乍看之下,似乎是為了錢,但知名個體經濟學家迪頓認為,不一定如此。 這位被喻為是最關心窮人的經濟學家,在2015年以「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不僅著重探討個人消費行為在個體經濟與總體經濟之間的連結,也認為政府不應該只追求經濟成長,還要改善貧富不均的問題、提升底層人民的福祉。或許是由自身經歷出發的人性關懷,因此他相信,人之所以努力脫離貧窮,並不一定只是為了錢,還有健康,以及子孫的未來。這樣的觀點,也反映在他的研究中。
事實上,迪頓之所以令人感佩,在於他從社會與政治層面跨入經濟領域,理解導致貧窮的決定因素,進而探討如何改善社會生活,以及全球貧困與不平等的問題。 迪頓不僅提供了經濟學基礎理論與測驗現有理論的統計學方法,也深入研究現有數據的質量,並大量投入發掘新數據;更重要的是,他讓數據不僅只是經濟學的研究資料,更落實在實證領域,促進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以及發展經濟等領域的轉型。甚至,迪頓的研究還延伸到心理學範疇,提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概念。
你快樂嗎?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那麼,有錢就可以比較快樂?但,為何又有人說「金錢買不到快樂」?到底,「財富與主觀幸福感有什麼關係?」一位來自越南的亞大學生,提出他的疑惑。 一般來說,在調查幸福感(happiness)時,通常會詢問人們生活過得如何,例如:詢問受測者,近期是否經歷了愉快的事。問題是,感到短暫快樂的人不一定幸福,反之,自覺幸福的人有時也會覺得自己不快樂。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丹麥。研究中指出,丹麥是最快樂的國家之一,但若追問丹麥人:「你昨天過得好不好?」通常分數很低,因為,「快樂包含兩個層面:情感幸福與生活滿意度,如果你有很多錢,可以改善生活滿意度,但不代表你可以獲得快樂。」由此可知,將生活滿意與幸福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生活滿意度,是經過考量後,對生活的整體判斷;幸福,是一種情緒、一種心情,或是一種感覺,是體驗生活的一部分。換言之,要探討人們的幸福感,應該同時量測幸福與生活滿意度。
摘自《諾貝爾大師的世界觀》
數位編輯整理:廖佩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