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消費者的需求會無止盡進化,企業如果能將此納入其願景,才能達到長期成功。
編按:長年高居《富比世》全球億萬富豪榜的查爾斯‧科克,自1960年代起接管父親的企業,將原本市值2,000多萬美元的公司發展成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頂尖企業如今在全球擁有超過12萬名員工,仍持續獲利成長。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克,在沒有任何企業管理的訓練下,是如何成功帶領企業卓越發展?這全都要歸功於他自創出一套以市場為基礎的管理〈Market-Based Management, MBM〉。
有些人認為,利潤是一種必要之惡,一種貪婪的象徵,來自對消費者的剝削或唬弄。在這些人眼中,所有利潤都是不好的。
湯瑪斯.索威爾以如下文字,漂亮反擊了上述看法:「在不懂經濟的人看來,如果有家公司賺取的利潤為百萬美元,表示其產品代價要比沒有賺到利潤的情況高出百萬美元。這些人從未曾想過,要不是因為想要獲利而有動機去提升效率,那些產品的代價有可能還會再高出數百萬美元。」
可以說,抱持這種看法的人,沒幾個感受過改善他人生活而獲得長期利潤的真正意義。要是他們有過那種經驗,就會跟我一樣,懂得什麼是好利潤,就會明白在真正的自由社會中,民眾與企業皆因服務他人而有所收穫。
亞當.史密斯說:「消費是生產最終的唯一目的,生產者應盡可能把利益專注在促進消費者需求。」消費是推動科氏願景的動力,這與亞當史密斯的精神相似,等式的另一邊是消費者,對他們的尊重就是我的行動指引。無論消費者需求的內容是汽油、食品、紙製品、書籍、生技或資訊科技,我做生意的目的,就是去服務他們。
要是生產者不但能知道消費者現在想要什麼,還能知道他們將來想要什麼,做起事來就容易多了。事實上,要是消費者自己知道他們現在與將來想要什麼,生產者的工作可就簡單多了。
但是,沒有會人知道。有時候,連消費者自己也沒發現他們需要某個新產品或新服務,或是雖然已經對舊產品或舊服務感到厭煩痛苦,直到新產品問世他們才知道。消費者的需求會無止盡進化,企業如果能將此納入其願景,才能達到長期成功。
1970年代,大批資訊科技使用者曾被問到,未來他們會想使用什麼類型的電腦。當時,回答IBM大型主機的人占了7 成。他們從沒想過,有一天將有500美元的個人電腦,可以相互連結形成網際網路,更遑論會有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這種事。IBM過度依賴以大型主機稱霸業界的願景,晚一步踏進個人電腦業,後來儘管踏進去了,卻沒能成功。
海耶克說:「為經濟問題找解決方案,是一場走向未知的探索旅程,是試著找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新方法,而經濟問題則是為了要適應未能預見的變化而起。」
海耶克明白,由於未來既未知也不可知,我們永遠無法確切預測出哪些投資可以獲利。要從內部推動創造性破壞,就必須要想出許多有根據的實驗,以判定哪些新產品、新製程、新方法、新組織型態、新業務領域會是明日之星。
科氏在決定要從事何種生意時,看的是要如何能謀得長遠的好利潤。這對我們的願景非常重要,因為,企業如果不能為他人創造價值,將無以為繼(除非施與高壓手段)。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組織能提供給人們所重視的、有價值的東西,才是一個可以持續獲利的組織。做不到這點的企業,很可能會銷聲匿跡,如同1917 年後消失於富比世百大排行榜上的那93 家公司。
我猜想,那些公司之所以會消失,或許部分應歸咎於有問題的願景。他們未能明白如何持續在社會中創造長期的卓越價值。因此,隨著時間過去,他們在這方面的作為愈來愈少。任何想要成功的企業,包括科氏在內,都必須設有能指引公司去為顧客與社會不斷做得更多的願景。
【書籍資訊】
摘自《好利潤》
數位編輯整理:楊逸竹,楊廣俞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