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難以控制自己的人,往往被視為軟弱無能。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事實是當你愈想控制自己,反而愈難做到。
「再努力一點!」
你經常聽到人們說這句話。你也會對自己說,要更意志堅強,要再節制飲食,對老闆說話及空閒時間的運用,都要更懂得自我控制。
許多時候,人們聊到如何幫助孩子成功時,也多半在講同一件事。但是對孩子以及許多大人來說,似乎愈努力,就愈難做到自我控制,距離想達到的目標也愈遠。我們會斥責自己軟弱,孩子們也一樣。我們希望他們在學校及生活裡做好每一件事,他們則會因為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羞愧自責。
最新的神經科學,正在解開為何我們會如此的祕密,甚至有助於我們了解,為何明明想做卻做不到。
這些新發現也告訴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以及自我控制對於行為的改變,幫助並不大。研究在在顯示,我們愈強調自我控制,就愈難做到,正向的行為改變也愈加困難。
而最打擊人心之處在於,難以控制自己的人,往往被視為軟弱無能。因此,被認定自制力很差的人,總暗自感到內疚自責。現代科學則告訴我們,這種想法不僅過時,而且根本有問題。
當代在自我調整的科學領域裡,有項重大突破,那便是發現了邊緣系統的運作模式,美國神經科學家李竇(Joseph LeDoux)稱之為「情緒腦」。
這個皮質下複合體,就位於前額葉皮質下方,主要構造為杏仁核、海馬迴、下視丘及紋狀體。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及伏隔核(位於腹側紋狀體),是強烈情緒與衝動的源頭,在記憶的形成與相關的情緒連結上,扮演關鍵角色,不論正面或負面,皆由此而生。愛、慾望、恐懼、羞恥、憤怒及創傷,都跟這塊神經區域大有關係。
我並不是說自我控制就不重要了。我們都知道,在各個領域達到頂尖成就的人,都是自制力的典範。不過比起自我控制,更根本的關鍵在於,我們所承受的壓力負荷,以及如何面對壓力,亦即我們如何自我調整。你愈仔細研究典型的成功故事,就愈看得出這些人之所以成就非凡,是因為他們擁有非比尋常的自我調整力。我們愈意識到自己的壓力超載,並知道如何打破循環,自我調整力就愈好;換句話說,你愈能管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一旦你了解大腦對壓力的自然反應,並執行自我調整,對於強加自我控制的需求自然會慢慢消失。
以往人們認為自制力代表力量與品格,將意志力與自制力視為可經鍛鍊的心智肌肉。不論人們過去是怎麼想的,近二十年來大腦科學的進展,在在顛覆以往觀點。
當一個人壓力負荷過重時,前額葉皮質本該維持理性、抑制衝動的能力,便會大幅降低,像是比較沒有能力衡量「立即獎賞」與「長期獲益或成本」,兩者孰輕孰重。
不論你遇上的是微小的壓力源,或是明顯的威脅,或至少是被邊緣系統「斷定」的威脅,都必須等大腦的原始反應平息之後,才能將自我調整的過程,納入同步運作中。
自我控制很重要,卻不是強健心智與獲致成就的核心關鍵。自我調整才是。
【書籍資訊】
摘自《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數位編輯整理:廖珮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