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難以控制自己的人,往往被視為軟弱無能。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事實是當你愈想控制自己,反而愈難做到。

「再努力一點!」
你經常聽到人們說這句話。你也會對自己說,要更意志堅強,要再節制飲食,對老闆說話及空閒時間的運用,都要更懂得自我控制。
許多時候,人們聊到如何幫助孩子成功時,也多半在講同一件事。但是對孩子以及許多大人來說,似乎愈努力,就愈難做到自我控制,距離想達到的目標也愈遠。我們會斥責自己軟弱,孩子們也一樣。我們希望他們在學校及生活裡做好每一件事,他們則會因為感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羞愧自責。
最新的神經科學,正在解開為何我們會如此的祕密,甚至有助於我們了解,為何明明想做卻做不到。
這些新發現也告訴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以及自我控制對於行為的改變,幫助並不大。研究在在顯示,我們愈強調自我控制,就愈難做到,正向的行為改變也愈加困難。
而最打擊人心之處在於,難以控制自己的人,往往被視為軟弱無能。因此,被認定自制力很差的人,總暗自感到內疚自責。現代科學則告訴我們,這種想法不僅過時,而且根本有問題。
當代在自我調整的科學領域裡,有項重大突破,那便是發現了邊緣系統的運作模式,美國神經科學家李竇(Joseph LeDoux)稱之為「情緒腦」。
這個皮質下複合體,就位於前額葉皮質下方,主要構造為杏仁核、海馬迴、下視丘及紋狀體。邊緣系統,尤其是杏仁核及伏隔核(位於腹側紋狀體),是強烈情緒與衝動的源頭,在記憶的形成與相關的情緒連結上,扮演關鍵角色,不論正面或負面,皆由此而生。愛、慾望、恐懼、羞恥、憤怒及創傷,都跟這塊神經區域大有關係。
我並不是說自我控制就不重要了。我們都知道,在各個領域達到頂尖成就的人,都是自制力的典範。不過比起自我控制,更根本的關鍵在於,我們所承受的壓力負荷,以及如何面對壓力,亦即我們如何自我調整。你愈仔細研究典型的成功故事,就愈看得出這些人之所以成就非凡,是因為他們擁有非比尋常的自我調整力。我們愈意識到自己的壓力超載,並知道如何打破循環,自我調整力就愈好;換句話說,你愈能管理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壓力。一旦你了解大腦對壓力的自然反應,並執行自我調整,對於強加自我控制的需求自然會慢慢消失。
以往人們認為自制力代表力量與品格,將意志力與自制力視為可經鍛鍊的心智肌肉。不論人們過去是怎麼想的,近二十年來大腦科學的進展,在在顛覆以往觀點。
當一個人壓力負荷過重時,前額葉皮質本該維持理性、抑制衝動的能力,便會大幅降低,像是比較沒有能力衡量「立即獎賞」與「長期獲益或成本」,兩者孰輕孰重。
不論你遇上的是微小的壓力源,或是明顯的威脅,或至少是被邊緣系統「斷定」的威脅,都必須等大腦的原始反應平息之後,才能將自我調整的過程,納入同步運作中。
自我控制很重要,卻不是強健心智與獲致成就的核心關鍵。自我調整才是。
【書籍資訊】
摘自《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
數位編輯整理:廖珮汝
Photo:Pixabay,CC0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