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AI會取代人類工作嗎?我有一個「五秒鐘準則」,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複雜的決策,每個具體判斷並非人腦可以在五秒鐘內完成,那麼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你的工作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Photo:PEXEL,CC0 Licensed.
那麼,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什麼樣的人類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呢?哪些從業者應該盡早做好準備,以適應或轉變到全新的工作崗位呢?
對此,我有一個「五秒鐘準則」,這項準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
比方說,傳統意義上,在股票交易市場工作的普通交易員,只是扮演資訊輸入員或中間人的角色,在嘈雜、紛亂的市場裡,一面關注買方訴求,一面關注賣方訴求,所做的工作只是根據買家或賣家的指令,完成實際的交易操作。對於一樁交易能否成交,他們只需要關注具體數字和市場行情,就能夠做出判斷。基本上,每個獨立判斷,只要花兩、三秒就能做出。今天的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足以完成這類簡單的仲介性質工作,而這就是今天在各大股票交易市場裡,傳統意義上的交易員正大幅讓位於電腦的原因所在。
另一個例子是,在駕駛汽車的時候,人類司機根據路況所做的判斷,其實都是人腦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完成、立即做出反應的。否則,如果人類司機對路面上突然出現的障礙物、交通標誌、行人等的,無法在一、兩秒內做出即時反應,那麼駕駛的危險性必然大幅攀升。這其實也側面說明了,汽車駕駛這項工作,需要的主要是快速感知外界環境、快速判斷,並且快速回應的能力。這種決策能力符合「五秒鐘準則」,所以汽車駕駛工作終將被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替代和超越。人工智慧足以在更短時間內,做出跟人類一樣或是比人類還精準的判斷,將駕駛安全等級往上提升。
反之,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複雜的決策,每個具體判斷並非人腦可以在五秒鐘內完成,那麼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你的工作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例如,新聞撰稿就有簡單和複雜之分。資訊報導類的新聞撰稿,在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慧的新聞寫作工具所取代。比方說,在體育類、天氣類、財經類的新聞報導中,人類記者做的通常不外乎簡單組合事實、報告情況,按照某些既定格式完成文本寫作。這種工作不需要複雜的判斷,可以被機器取代。但是,同樣是新聞類寫作,如果你所撰寫的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類型的深度評論文章,每篇文章都需要大量採訪為基礎,並且在原始素材之上,發揮作者的歸納和推理能力,提煉出相對複雜的邏輯結構,設計出最適合主題的表述形式,這些工作每一項所需要的思考時間,都遠遠不止五秒鐘。有能力為《紐約客》撰稿的記者,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的工作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