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如果你不喜歡某人分享的東西,別追蹤他就好了,你又沒有付錢閱讀他的文章,所以別自以為有權指點對方該分享什麼內容。太陽並非繞著地球運轉,而網路也不是繞著你在轉動。
這世界所有問題都在於:
愚人和瘋子總是自信滿滿,但智者卻充滿疑惑。
─ 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及邏輯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別當大嘴巴
在電影「小鹿斑比」(Bambi)中,兔子桑普(Thumper)的爸爸說:「假如你講不出像樣的話,那就別講話。」給人教誨,很棒;諷刺挖苦,可以;脣槍舌戰,不佳;詆毀不同於己的其他觀點,不宜;抱怨某篇文章不好看,糟糕;如果你不喜歡一則貼文,就閉上你的嘴,去觀看其他的文章。
別指點別人應該貼什麼文
指點別人應該貼什麼文不但是無知的象徵,還是無知中的無知。如果你不喜歡某人分享的東西,別追蹤他就好了,你又沒有付錢閱讀他的文章,所以別自以為有權指點對方該分享什麼內容。太陽並非繞著地球運轉,而網路也不是繞著你在轉動。
別花錢買追蹤人數、讚數或 +1 數
只有輸家與騙子才會花錢買追蹤人數、讚數及+1數。我並不否認,大家會覺得擁有大量的追蹤者,就等於有了優質的社會保證;但一些大企業就是這樣每況愈下的:
-一位執行長參加某場會議時得知什麼,或是在《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上讀到什麼,於是決定自己的公司也要多加運用社群媒體。
-他向公司的行銷長提出要求,說自己希望看到公司在使用社群媒體上能有更多的成果,也就是在追蹤人數、讚數及+1 數等方面要有所成長。
-行銷長意識到,公司裡沒有人懂得社群媒體(這部分或許不是真的,但是我姑且如此猜測),因此最簡單、最安全也似乎是最合邏輯的選擇,就是從公司外的代營商挖人,因為這些代營商內部都是高手如雲。
-雇用社群媒體槍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他去找前東家幫忙實現行銷長的目標。
-代營商要求一大筆預算,其中包括足以用來購買追蹤人數、讚數、+1 數,以實現預計目標的經費在內。
-代營商花費這筆預算,令人欣喜地實現目標。宣告勝利,皆大歡喜。
然而,由於追蹤人數、讚數及+1數並不真實,社群媒體未能傳達出有意義旳結果。買來的追蹤人數、讚數及+1數,無法帶來持久的效益,因為它們並不代表別人和你的內容有所互動,也不代表他們對你的專頁感興趣。
別要求別人追蹤你
假如你希望更多人追蹤你,就用優質貼文吸引他們。今天要是格勞喬.馬克思(Groucho Marx;譯注:美國知名喜劇演員)還活著,他會把他知名的笑話修改為「那些要求你追蹤他們的人,不值得追蹤」。要維護你的尊嚴,別為了爭取追蹤者而卑躬屈膝,只要大量分享好東西就對了。
別要求別人把你的貼文分享出去
假如你的貼文很棒,這件事自然就會發生。假如你把我們教過的所有技巧都用上了,人家應該會看你的文章;假如文章很不錯,他們就會分享出去,就是這麼簡單。只有一種狀況,你可以要求別人再分享出去,也就是本質上與做善事相關的貼文。
取消追蹤時別大聲嚷嚷
沒人在乎你是否停止追蹤誰,這麼做就像是你站在某中學的自助餐廳裡,大聲宣告你不再是某人的朋友一樣。很少有人會因為你停止追蹤某人,而跟著停止追蹤,少在那裡自以為是。
別追問別人為何取消追蹤你
調整追蹤對象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所以當別人停止追蹤你時也不必太驚慌。一旦你追問原因,可能會因為引發疑慮(「或許我也該停止追蹤他?」)而失去更多的追蹤者,至少別人可能會變得比較不把你當一回事。與其如此,不如就持續張貼好文、留言、回覆留言,也不要因為那些離開的人而感到有壓力。
別老是打廣告
社群媒體是推銷產品、服務或網站的絕佳管道。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花費心力做這麼多的事。不過,假如你每二十則貼文中就有超過一則是在打廣告,可能會讓人覺得你很無知。
別胡亂咒罵
咒罵根本只是鬼扯(我已經很久沒有把事情講得這麼清楚了)。曾幾何時,在社群媒體上咒罵成為一種開放、真誠及真實的象徵。罵髒話就算不代表你無知,至少代表你不善辭令,所以還是少講一些,除非你想對搜尋引擎最佳化這樣的對象強烈表達什麼意見。
別自稱大師或專家
假如你是一個大師或專家,大家一定都會清楚知道;假如你不是,也沒有人會相信你是。無論你有多聰明,社群媒體的最佳實務做法隨時都在改變,畢竟社群媒體平臺會不時調整運作方式,所以人人都需要不斷地試驗。而且我們也注意到,最不可能做試驗的就是那些自稱專家、自以為什麼都懂的傢伙。
別把社群媒體交給見習生管理
就算你找到一個會用臉書的年輕人,而且他的時薪低於速食店的員工,並不代表你就應該找這個人來管理你的社群媒體。這就像是你只因為某人身上有生殖器,就認為他可以擔任泌尿科醫師一樣;或者像是只因為某人有車,就認為對方是一個技工。
別誤會我們的意思;我們還是很喜歡見習生的,他們可以為社群媒體帶來新鮮的觀點與感性。我們只是想要確保你是用嚴謹的目光看待社群媒體,也為此安排優質人才經營。
摘自《社群媒體怎麼玩》
Photo:Carolyn Cole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