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漫滋慢味.PASA廚房
優惠價
85
$272

漫滋慢味.PASA廚房

書籍介紹

一位解嚴前參與反對運動的抗議青年,曾經陶醉於實驗電影紀錄片,也出版過原住民歌謠及社區傳播學術專書。十二年前,他自我放逐到台東都蘭,從無限蔓延的漂泊漫遊,到整理老屋、開荒種地,選擇以勞動來定性的誠實生活方式。

與山林海濱為伍,住與食就地取材,朋友拜訪山居,即興下廚做菜,從未學過廚藝的他,發展出一套慢慢烹調、慢慢用餐,慢慢感受原味、慢慢體會自然和生命的「慢漫」飲食生活。

近年來,作者在自樂之餘再度跨界,投入烹調、庭園及民宿,分享慢滋慢味的心得。他建立的PASA廚房、PASA海岸民宿空間成為慢食生活體驗的新樂園。他的料理全是自創,食材取自當地時令,他對廚藝有著與生俱來的敏銳天份,用心生活、用心料理,使得他的PASA廚房與民宿遠近馳名。

本書是作者落腳都蘭山中,在荒山野厝的涼亭裡,偶然下廚作菜而創立PASA廚房的故事,也是他研發食材、食譜的心路歷程,獨特、充滿野味。書末還附有十幾道食譜,供讀者實作品味。

序曲 漫滋慢味的餐桌人生

01 PASA,正在發生中……
告別四十歲以前生活的世界,讓自己飄落在遙遠的東部山村中,在陌生世界中重新領悟人生,我的思想、人生觀、生活步調也已產生質變。生命中隱藏著許多潛能,端看有無機緣去啟發、演變。很多事情正在發生,過去被忽略的記憶正在開展……

02 回歸原味的感動
幾年經驗中,慢慢累積了烹調概念;適當火候就能烹出食物自然的美味,而我也在素樸烹調過程中,慢慢改變了飲食習慣。那一夜,我在睡前想:「恰到好處的滋味是什麼?自然的原味是什麼?人生很簡單,也很原味,正如烤羊排般簡單樸素的滋味。」

03 直覺與想像構築的味覺世界
我沒有偉大理論偉大師傅偉大食譜來引導,完全憑「即興的感覺」來烹調。「直覺推論」、「想像」、「簡單直接」的烹調風格,成為難以說服他人的「PASA的祕密」;從「培根炒茴香」到「培根炒茄子」,其實「想像味道」的原理差不多──跟著「直覺」做。

04 原味調味方程式
面對氣息有點野性清新的角菜、沒個性卻有柔和膠質的地瓜葉,以及帶著苦甘味的黑甜菜,PASA的原始料理觀念,是三分之一角菜、三分之一地瓜葉、三分之一黑甜菜,以彼此特性的差異三角關係來互補,創造新滋味。

05 在青醬剩菜中悟道
一包擱置在冷凍庫的殘餘醬汁,竟然在短短幾個月中變化成備受肯定的風格菜餚。許多人不斷追問這段青醬剩菜誕生的故事;對客人而言,「一切是因緣俱足、無心插柳的意外收穫」,這樣的回答他們難以接受……。

06 簡單就是美
冰蘆筍不加沙拉醬或美乃滋調味,直接吃原味最能嚐出鮮甜爽脆。烹調恰到好處就能引出食物原味,往往不需畫蛇添足加調味料。後來也試過冰鎮竹筍,味道也佳。川燙時必須掌握火候,八分熟立即離水過冰水散熱,迅速撈起,瞬間冰鎮以封住原味。

07 菜園啟示錄
綠樹菜圃的簡樸,呼應著山居生活的知足,宛如微苦回甘野菜滋味的淡淡喜悅,漸漸填滿心頭。有時到菜園裡摘點菜放進鍋裡煮麵,坐在涼亭裡望著周圍山林,低頭吃麵喝湯的那一剎那,心中似懂非懂地明白了「一簞食一瓢飲」的快樂。

尾聲 來自一杯一食的滿足

※PASA廚房食譜

01 泡菜篇:
1-1 韓國泡菜炒山豬肉
1-2 泡菜蔥爆山豬肉
1-3 白菜泡菜炒山豬肉
1-4 高麗菜泡菜炒山豬肉
1-5 洋蔥泡菜炒山豬肉
1-6 泡菜松阪肉
1-7 蘋果水梨泡菜松阪肉
1-8 蘋果水梨奇異果泡菜松阪肉

02 青醬篇:
2-1 青醬配方
2-2 青醬羊排
2-3 碳烤青醬羊排
2-4 青醬魚
2-5 青醬豬松阪肉
2-6 青醬豬肋排
2-7 青醬雞腿
2-8 青醬剩菜(精緻版)
2-9 素青醬剩菜
2-10 青醬剩菜濃湯
2-11 青醬一口小點心
2-12 青醬乾拌麵

03 洋蔥豬肋排

04 九層塔篇:
4-1 九層塔牛排
4-2 九層塔肋排

05 茄子篇:
5-1 培根炒茄子
5-2 醬燒茄子

06 野菜篇:
6-1 PASA野菜料理
6-2 PASA野菜麵

07 蘆筍篇:
7-1 冰鎮蘆筍
7-2 火烤蘆筍
7-3 蘆筍調味火烤法

08 生烤茭白筍

09 生烤大頭菜

10 生烤南瓜

11 PASA羅宋湯

漫滋慢味的餐桌人生

江冠明

醞釀「PASA廚房」的生命歲月,彷彿詩人惠特曼在田野中漫步的詩,帶著赫曼.赫塞小說漂泊悠遊的鄉愁,穿越奧德賽史詩的天空,徬徨在杜甫與李白千山萬水間,漫遊於泰戈爾《園丁集》的浪漫歌聲中,讓一切思緒如晨霧般飄浮在庭園涼亭間。

慢慢做菜,慢慢上菜,吃完一道再做一道,以及慢慢用餐的生活方式,逐漸發展成「PASA廚房的慢食文化」。

時間會讓食物入味,人生不也是如此--細細體會與感受,也正是生命入味的歷程。慢慢品味人生,漫漫遨遊世界,在功利主義的社會價值中,「漫.慢」是異端反叛,也或許是邊緣地帶的心靈革命。慢食何嘗不是一種人生棒喝呢?是速食浪費人生,還是慢食消耗生命?慢與快的生命哲學價值該如何衡量?

我是個流浪廚師,開了一家漂泊廚房,安排了一次次的隨遇餐聚,有如一場場沒有劇本的野台戲。如果人生能夠繼續如此,我會像寫小說或散文那樣繼續創作PASA饗宴。在過往的人生中,我從不曾想過要做菜,因緣際會在拿起與放下之間,拿攝影機的手,也是拿廚刀拿筆拿油漆刷的手,而前世更或許是拿槍拿鋤頭的手,這是人生無常之常的漫與慢。

客人用餐前,我享受擺盤布置之間的寧靜;客人離開後,獨自清洗碗盤,享受讓心靈從饗宴的歡樂沈寂下來的寧靜。挪一張躺椅,仰臥星空下,緩慢入睡,讓心靈回到漫漫的夢中世界。待晨曦喚醒,到都蘭灣游泳,慢慢划水,自由式左右手交替三下再換一口氣,慢慢吐氣,慢慢向前方游去,呼吸順暢後,再改成四次交替再呼吸一次。

也許,我的生命就這麼隨著呼吸緩慢下來,醞釀出漫滋慢味的PASA世界。

改寫於二○一一年初夏


風箏與滑翔翼

孫大川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

冠明是我見過的朋友當中生命力最旺盛的一位,他始終保持對許多事物的好奇與熱情,並從不吝嗇將自己歸零,投入另一個對他來說可能是完全陌生的領域。出入之間雖不至於說是毫無掙扎、困惑,但他那頗為自戀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的性格,總是讓他很快地走出死蔭的幽谷,迎向一個被他「說」得有生有色的世界。冠明實在是一個很幸福、很自主的男人。

仔細回想二十幾年來冠明的生活軌跡,逐漸體會到他浮沈漂泊的浪子生涯,背後其實有他積極、自負又不服輸的一面,他的即興和流浪是充滿自主性的。我愈來愈認知到冠明之所以看起來像隻「大」風箏,是因為他根本不是風箏,他其實是滑翔翼,對風向和氣流有著精準的掌握,起降不假他人牽線,隨緣卻自主。不僅如此,冠明的隱居既不槁木也不死灰,透過網路和筆耕,他有他自己和主流社會對話的方式與管道。他喜歡且擅長說故事,讓人聽了也想跟他一起去流浪、去隱居。他寫pasa廚房每道菜色,過程的描述彷彿禪宗語錄,兼具哲學和文學的壓力,令都市俗人自慚形穢。

我因而對冠明開始有另一番期待,想請他設計一套課程,就像他教授「民宿學」一樣,為我們散列在台灣各地的原住民風箏上課,教導我們怎樣從風箏轉變成滑翔翼,大家一同自主的去流浪。


都蘭有PASA:「飲食即存在!」

張茂桂 社會學者、大學教授

「美味」拉近了理性與感性,都市與山野,朋友與陌生人,是他進行溝通的橋樑。而這本書似乎正要揭開他的江湖一點訣,把他的遊戲般的廚藝與生活體驗,寫成「食譜」,彷彿應證了「料理鼠王」劇中”Anyone Can Cook”的名句。

台灣在90年代所經歷的全球化與民主化體驗,也悄悄地改變了我們的飲食品味。前者帶動了都市人對異國飲食的欣賞,後者激發出強調本土化與個體性的「創意」料理。而冠明的《慢滋慢味.PASA廚房》的出版,或多或少也反映2000年後的另外一種「新台灣人」的面貌:他們經歷過80年代後社會運動的狂飆,逐漸厭倦政治的反覆與勾心鬥角、工商社會的勢利與掠奪、都市的緊繃與拘謹、甚至對學術研究的框架也覺得虛矯。好像冠明在當時似乎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在獲得碩士學位之後不知不覺地走上了「自我放逐」之路,彷似隨浪而擱淺在東海岸的漂流木。但誰料得到轉眼間,他不但發現自己正「粘」在都蘭的土地上,而且生長成一種自由自在、隨興烹飪、回歸原味、在田園勞動中尋求滿足的鄉野生活。《慢滋慢味.PASA廚房》帶給人的不只是味蕾的愉悅回憶,而是一種將飲食美味、個人風格、鄉野景緻、人情溫暖,巧妙融合在一起,令人難忘的人文與美學經驗。

《漫滋慢味PASA廚房》帶給人的不只是味蕾的愉悅回憶,而是一種將飲食美味、個人風格、鄉野景緻、人情溫暖,巧妙融合在一起,令人難忘的人文與美學經驗。

──張茂桂


他寫pasa廚房每道菜色,過程的描述彷彿禪宗語錄,兼具哲學和文學的張力,令都市俗人自慚形穢。

──孫大川

江冠明 作者
文化工作者。自一九九九年隱居都蘭山中,經營民宿及只接受預定的私人廚房——PASA廚房。他在融入東海岸在地生活圈後,抱著「即興」、「玩」與「實驗」的作法,創立慢食生活體驗的新樂園。曾四度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寫作補助。

2011/08/16

BLF036

天下文化

平裝

16.5×21cm

黑白

9789862167984

187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