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陰影效應》作者黛比.福特(Debbie Ford)於日前罹癌逝世,天下文化與您一同追念這位出色又勇敢的作家。
另有陰影效應DVD,供喜愛黛比.福特的讀者作更深入的探討、收藏。
她是永遠的探索者,熱切追尋生命與心靈的意義,並不吝分享給世人。謝謝她的提醒,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個性中的陰影。「理解自己的黑暗,才能找到光明」。
唯有當我們有勇氣如實面對事物,不帶任何自欺或幻覺,事情才會出現光明,因而認出通往成功的道路。
遭到排斥的,他會反撲。
遭到壓抑的,他會反攻。
當我們將不想要的自己藏進陰影裡時,他還是存在的。
而且反而會成為控制我們的力量,讓我們做出自己從未想過的事。
誰的人生裡沒有陰影?
陰影會摧毀我們的人生,卻也會為我們帶來禮物。
你想怎麼面對陰影呢?
最美好的你,尚未成形,
潛藏在陰影裡的巨大寶藏,正等著你去拿回來。
這是一趟最深沈的自我之旅,也是一趟最能完整療癒自己的內在之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這本書帶給我們最棒的訊息是,我們最光明、最輝煌燦爛、最偉大的自己,就在陰影當中。
走進陰影中,你才有機會知道,這一生你會有多不可思議的轉變!
我們的陰影誕生得很早,可能從第一聲惹爸媽不高興的啼哭,就開始存在了。
在陰影之下,我們把自己掩藏得多深,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
請給自己一次機會,透過這本書的陪伴,走入陰影。
這三位作者,各有多年的經驗,深盼能畢其功於一役,將陰影解釋個透徹明白。
從這本書,你會明白自己的陰影是怎麼出現的、他存在哪裡、怎麼影響你的生活,又如何讓你逐漸喪失力量,甚至做出自己都沒想過的事。
當然,你一定也會明白該如何面對陰影、接納陰影,與陰影共處,甚至獲得陰影的支持,收到他想帶給你的獨特禮物。
讀完這本書,你永遠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陰影。
這輩子,我們那樣努力地隱藏自己,現在,我們不只可以放下這個重擔,
還可以從陰影中,將自己被壓抑的潛能完全發揮出來,
找回愛,也找回真實完整的自我。
導讀及推薦文
超越陰陽,身心統合 余德慧
擁抱陰影的存在 王浩威
靈性成長必備讀物 張德芬
陰影是敵人,還是朋友 賴佩霞
作者自序
在陰影中,藏著最偉大的你 戴比.福特
Part 1 揭開陰影的真相 狄帕克.喬布拉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意識到自己的黑暗面,可是陰影卻一直無法被解決,原因為何,完全是個謎。要知道如何處理陰影,得先解開這個謎才合理。因此,我回到醫生的本能,分成三部分,先做出診斷,提供治療,然後誠實告訴患者未來的預後狀況。
在第一部分中,我會說明陰影是怎麼來的(診斷)。我與某些人的看法不同,我相信陰影是人類的創造物,而非某種巨大的力量或天譴。第二部分,我會說明如何減少陰影在日常生活中對你的無形影響力(治療)。第三部分,揭露陰影被拆解後的未來,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所有人的未來(預後狀況)。
Part 2 與自己、他人及世界和平相處 戴比.福特
我們的頭腦可能會告訴我們,壞就是壞,好就是好;我們永遠無法真的成為自己所夢想的樣子。但如果陰影會說話,它會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它會告訴我們,只有接受自己的黑暗,我們才會閃耀出最亮的光明。陰影會向我們再三保證,每個創傷中都有智慧存在。陰影會讓我們明白,生命是一趟讓我們的人性與神性和平共處的神奇旅程。陰影會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更好、我們是重要的、我們超過夢想中的可能性,隧道的盡頭就有光明。
當我們接納了自己的陰影,就會發現自己在活出一個神聖的計畫。這計畫對我們自己和人類的進化而言,是如此重要及不可或缺。正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我們需要那混亂又灰暗的過去,我們人生的淤泥,摻雜了所有的傷痛、創傷、失落、未被滿足的欲望,以及所有快樂、成功、祝福。它能給予我們智慧、觀點和驅動力,讓我們能展現出最恢宏的自我。這就是陰影的禮物。
Part 3 唯有光明能驅走黑暗 瑪莉安‧威廉森
我們自問,我是什麼人,怎能如此光明、燦爛、有才華又不可思議?事實上,你怎會不是呢?你就是神之子。你的自我設限,幫助不了這世界。你讓自己退縮,不讓周遭的人感到不安全,對這世界並沒有任何啟發。我們生來就是要展現自己內在的神的榮光。當我們讓自己的光明照耀出來時,我們就在無意中讓別人知道,他們也能同樣綻放光明。當我們從自己的恐懼中解脫出來,我們的存在就自然會讓他人獲得自由。
我們已到達人性發展的十字路口,我們得在愛或恐懼的道路,擇一而行。我相信,大多數人內在深處都相信,我們能站起來,並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我們能實現自己的神聖潛能;我們能透過熱情地擁抱光明,驅走所有陰影;我們能成為充滿光明意識的物種,只要我們出現,黑暗就會自動消失。我們可以做到。這不是夢想。任何人在任何時刻,只要選擇愛,而不是恐懼,就會為這愛的巨大浪潮增添一份力量,現在這股浪潮正衝擊著整個世界。
陰影效應檢測
戴比.福特 本書作者
就在此刻,將陰影帶進光明中
在我們寫這本書時,我們希望能將陰影帶進光明之中。此刻正是最佳時機,讓我們能創造新的語彙,照亮陰影,終於能明白那如此幽微難解的部分。
如同本書所述,在陰影上下功夫( shadow work)不只是一趟心理歷程,也不是智力上的玩笑。要解決未解的問題,唯有透過陰影。走過陰影,是一趟改變生命的旅程,超越了任何心理學的理論,因為它把黑暗面視為人性及靈性的議題,我們若是想活出完整的自我,就必須在這一生去處理陰影。最終我們會了解,為什麼不論我們的膚色、背景、性傾向、遺傳組成或過往的經歷是什麼,我們都不比其他人更好或更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沒有陰影。當我們認真看待陰影、了解陰影,就能創造新的實相,改變我們的自我觀感,還有我們教養子女、與伴侶相處、與社群互動及國際往來的方式。
我相信,陰影是我們最大的禮物。榮格稱它為「切磋的夥伴」(sparring partner)。陰影是我們內在的對手,它會暴露出我們的缺失,讓我們更上一層樓。陰影也是支持我們的教導者、訓練師及指引者,讓我們開展出真正的偉大。陰影不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也不是需要被征服的敵人,而是等著我們去耕耘的肥沃土地。當我們用雙手深掘這塊豐沃的土壤,就會發現裡頭埋著最有力量的種子,讓我們能成為自己最渴望成為的人。我們由衷希望你踏上這趟旅程,因為我們知道在你的內在是什麼在等待著你。
摘自《陰影效應》作者自序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
陰影引導我們成長蛻變
陰影並非是有待解決的問題,那是我們個人與群體共同生活中,需要被探究、關注、了解、承認的心靈狀態。與陰影建立友好關係,是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之一。剛開始,陰影雖然看似敵人,但透過探索,就會瞥見蘊藏其中的奧祕與豁達。
健全的心靈,絕對需要藉助陰影的重整,才能得道。瑪莉安(Marianne Williamson )說:「當我心裡充滿感恩,自我厭惡的陰影特徵就無法繼續存在。」順著這個邏輯,陰影的存在,也許就是為了要讓我們學習感恩。 曾經,陰影是我的敵人,但透過了解,它成了我的朋友。起初,看它反撲的破壞力,難免受到驚嚇。但經過轉化,它儼然成了同理他人的一種仁慈。如今,陰影已經成為引導我成長、蛻變的心靈大師了。這個煉金的過程,充滿冒險與刺激。最終,你會發現你是少數富足的人之一。
當我們不了解陰影的時候,它像個敵人,讓我們誤判自己,也誤解了別人。透過了解,陰影有機會可以提升為一種同理他人的仁慈。每次當不舒服的情緒來襲時,我就會即刻停下來,傾聽隱藏在陰影底層內在心靈大師的導引。如今,陰影不但是我的朋友,而且它已經成為引領我成為更有愛、更有智慧的心靈大師。
摘自《陰影效應》導讀及推薦文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陰陽反轉是關鍵
自我轉化是容受自身黑暗力量的關鍵。因為在正常情況發展出來的自我並沒有能力認識黑暗力量,最簡單的情況是,當你被別人批評時,你一定極力自我辯護,甚至在明知的情況,被別人說出自己的缺點,也會慍怒,主要是我們的自我要維持一個正向的自視自持(positive self-regarded),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自尊心。愈是幼稚,對自尊的護衛愈是盲衝,常常不辨情況、不分青紅皂白,只求自尊無限上綱。
所謂轉化,指的就是陰陽反轉。當經歷轉陰為陽的過程之後,人的成長方向會朝向整全發展,這樣的整全人格會放棄道德主義與放任主義,而以橫跨陰陽的廣闊視野遊戲人間。一般咸認,人格裡能陰陽兼容並蓄的人比較能解放,可伸可縮:你可以拒絕也可以接受,你可以節制也可以自由,你可以愛也可以不愛……
一般所謂正常自我,其陽在上而陰處其下,陽者在明處而陰在暗處,謹守這個規矩是一般常人,一旦遭逢巨變、在橫逆磨練者,他們有機會被迫經歷陰陽兩面,而真正的痛苦逼使他們轉陰為陽,視不幸為恩寵,真正體驗黑暗做為動力(momentum)的時刻,聖徒小德蘭在荳蔻之年罹患惡疾而更深靠天主,台灣的道證法師在癌症裡有阿彌陀佛相伴的喜悅,這是極端的例子,而不同程度的陰陽反轉時有所聞。
摘自《陰影效應》導讀及推薦文
自我轉化是容受自身黑暗力量的關鍵。因為在正常情況發展出來的自我並沒有能力認識黑暗力量。
人所謂「練達」必須歷練明暗兩個世界,方能練就。在其胸豁既懷陽也懷陰,也就是一般我們所謂的「整全」。
所謂轉化,指的就是陰陽反轉。當經歷轉陰為陽的過程之後,人的成長方向會朝向整全發展,這樣的整全人格會放棄道德主義與放任主義,而以橫跨陰陽的廣闊視野遊戲人間。一般咸認,人格裡能陰陽兼容並蓄的人比較能解放,可伸可縮:你可以拒絕也可以接受,你可以節制也可以自由,你可以愛也可以不愛……。
一般所謂正常自我,其陽在上而陰處其下,陽者在明處而陰在暗處,謹守這個規矩是一般常人,一旦遭逢巨變、在橫逆磨練者,他們有機會被迫經歷陰陽兩面,而真正的痛苦逼使他們轉陰為陽,視不幸為恩寵,真正體驗黑暗做為動力(momentum)的時刻,聖徒小德蘭在荳蔻之年罹患惡疾而更深靠天主,台灣的道證法師在癌症裡有阿彌陀佛相伴的喜悅,這是極端的例子,而不同程度的陰陽反轉時有所聞。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關於陰影和我們生活的關係,可以分三個層面來看待。 第一層面是否認陰影存在的狀態,認為生活的一切都是光明的人們。這樣的人,我們可以說他們是很幸福的,是活在童話城堡裡的公主與王子──如果這玻璃屋永遠不會破碎的話。
第二層面則是接受陰影的存在,卻是敵視它的。有些人是拚命努力,想將陰影轉換成光明,因此在道德上永遠自責著。有些則是視這樣的負面狀態是不可免的,也就很犬儒地活著。
第三層面則是這一本書所揭示的:陰影的正面意義。這三位頗負聲名的靈性大師彼此之間雖然互相有矛盾,但基本上都是擁抱陰影的存在,不去否定它,也不想改變它,而是清楚陰影如何存在,再進一步找到正面的力量。
這樣的態度,其實是最困難,也是我心目中層次最高的。
──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作者之一黛比.福特自己經歷過荒誕的年少歲月,一路走來非常不容易。她雖然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的人格陰影,但是字裡行間全都是靈性的真理。
從事心靈成長的人最忌諱的就是「靈修繞道」,利用所謂的靈性、神性來迴避自己的陰影,不去正視自己人格特質的缺憾。
這本書從造成人類痛苦的「陰影意識」入手,分析了我們的恐懼、慾望、貪婪、自我批判與罪惡感的來源,尤其是對榮格心理學中的投射效應,做出了精妙的現實解讀,並提出了有效的心理解決方案,非常值得一讀,推薦給所有走在靈性成長道路上的人!
── 張德芬 身心靈作家,www.innerspace.com.cn
陰影並非是有待解決的問題,那是我們個人與群體共同生活中,需要被探究、關注、了解、承認的心靈狀態。與陰影建立友好關係,是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之一。剛開始,陰影雖然看似敵人,但透過探索,就會瞥見蘊藏其中的奧祕與豁達。健全的心靈,絕對需要藉助陰影的重整,才能得道。
曾經,陰影是我的敵人,但透過了解,它成了我的朋友。起初,看它反撲的破壞力,難免受到驚嚇。但經過轉化,它儼然成了同理他人的一種仁慈。如今,陰影已經成為引導我成長、蛻變的心靈大師了。這個煉金的過程,充滿冒險與刺激。最終,你會發現你是少數富足的人之一。
每次當不舒服的情緒來襲時,我就會即刻停下來,傾聽隱藏在陰影底層內在心靈大師的導引。如今,陰影不但是我的朋友,而且它已經成為引領我成為更有愛、更有智慧的心靈大師。
── 賴佩霞 魅麗雜誌發行人
已有近六十本著作,並譯成三十五種以上語言,其中有許多本都是《紐約時報》暢銷書。
喬布拉博士是美國專科醫學會及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會員,《時代雜誌》曾說他是「心靈之王」,並將他列為世紀百大英雄人物及偶像之一,並譽為「另類醫學的詩人先知」。
喬布拉的網站請至:www.deepakchopra.com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排行榜暢銷書作家,曾出版九本暢銷書,同時也是全球知名的講師、主講人、人生轉化教練、電影製片以及創造個人成長轉化的專家。她曾經帶領無數人學習如何去愛與信任他人,同時擁抱自己的所有面向。黛比是將人生陰影的研究與整合融入現代心理學和靈性修煉的先驅。
她是紀錄片《陰影效應》(The Shadow Effect)的執行製作,心靈大師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與瑪莉安•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以及多位知名思想家和廣受喜愛的心靈導師,都在這部動人而且極具震撼力的紀錄片中現身說法。
黛比是「福特心靈轉化訓練中心」(the Ford Institute for Transformational Training)的創辦人,這個極負盛名的個人與專業人員訓練機構根據黛比的思想體系,為全世界的個人與組織提供情緒與靈性方面的教育與訓練。此外,黛比也是「陰影整合僻靜工作坊」(Shadow Process Retreat)的開發者與帶領者。
你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與黛比連結,包括臉書(www.facebook.com/DebbieFordFanPage)、推特(www.twitter.com/Debbie_Ford)和網頁(www.hayhouseradio.com)。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黛比的訊息,請至:
www.DebbieFord.com
www.The FordInstitute.com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全球知名的心靈導師, 。創立「天使食物計畫」(Project Angel Food),為洛杉磯的愛滋病患提供非營利的餐車服務。她也是「和平聯盟」(The Peace Alliance)的共同創辦人之一。
二○○六年十二月《新聞週刊》(Newsweek)的民調中,瑪莉安被選為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嬰兒潮人物之一。《時代》雜誌曾說:「那些尋求上主關係的人,都對瑜伽、卡巴拉和瑪莉安.威廉森產生興趣。」
瑪莉安的網址請至:www.marianne.com
2011/06/30
BBP289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套色
9789862167649
263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