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台灣有很多「古老」又「傳統」的企業正面臨轉型的困境,很多人認為他們是日落產業, 應外移到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勞動成本低廉的地區去尋找他們的第二春。但是南僑的經驗給了這些面臨轉型困境的「古老」與「傳統」企業一個很好的訊息與轉型的方向,那就是即使是「古老」、「傳統」的產業或企業,如果能不斷地創新與國際化,他們也可以成為一個永遠新興的產業或企業。
南僑早期雖然只是生產水晶肥皂,是一個既「古老」又「傳統」的企業,但是它有不斷創新與不斷國際化的精神,以致它可以永保青春、不斷成長。南僑以自己的存在,證明傳統產業不等於夕陽產業,傳統產業的未來不必悲觀,若能加入科技化的研發與生產管理,再加上現代化的經營策略,為消費者提供高價值的服務,傳統產業仍然是大有可為。
愛變才會贏--百變南僑的管理智慧
推薦序 「基業常青」之道-追求質的貢獻,而非量的擴大-許士軍
作者序 創新南僑:傳統產業永續發展的典範
第一章 從傳統到創新-1
第二章 創新 從洞察開始-17
第三章 走在市場前端-63
第四章 力抗國際強敵-97
第五章 站上國際舞台-139
第六章 從油脂大廠到餐飲王國-179
第七章 永續經營之道-225
參考文獻-247
附錄一 南僑集團大事紀-251
李誠、周慧如
本書是知識經濟與管理研究院繼《中鋼的經驗:中國式管理的典範》、《趨勢科技:企業國際化的典範》之後第三本報導與分析國內成功企業的專書。因為知經院的使命是普及管理知識、提升國內企業管理層次與技術、強化國內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因此本系列專書的目的在提供國內管理與商學院研究生補充讀物與個案分析的資料,以及國內企業在擬訂經營策略時的參考資料。國內的企業可以從參考成功企業的經驗而取得擬訂本身經營策略的靈感,正如個人,特別是年輕人,應多看名人傳記,以便從他人的奮鬥史中,取得激勵並提升個人的視野。
目前市面上,無論是電視或是報章雜誌已有不少有關南僑的專訪與報導,為什麼我們在此時要再寫一本南僑的專書?而且選的是一個「古老」與「傳統」產業的企業,而不是一個分紅上億的高科技新興企業?我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台灣有很多「古老」又「傳統」的企業正面臨轉型的困境,很多人認為他們是日落產業, 應外移到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勞動成本低廉的地區去尋找他們的第二春。但是南僑的經驗給了這些面臨轉型困境的「古老」與「傳統」企業一個很好的訊息與轉型的方向,那就是在今日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時代,沒有產業是永遠的新興產業,如不能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追求國際化,他們便會很快成為殘年產業,企業也是如此。相反地,即使是「古老」、「傳統」的產業或企業,如果能不斷地創新與國際化,他們也可以成為一個永遠新興的產業或企業。而南僑雖然早期只是生產水晶肥皂,是一個既「古老」又「傳統」的企業,但是它有不斷創新與不斷國際化的精神,以致它可以永保青春,永遠是一個成長型的企業。
南僑如何創新? 如何國際化?為什麼在他們國際化的過程中,不會被坐擁龐大資源與行銷技術先進的國際企業所併吞?為什麼在其他傳統產業都要靠外勞生存的時候,南僑卻一個外勞都沒有?這些都是國內很多企業想知道,也是可以借鏡的地方,也是我們要選南僑作為研究與介紹對象的原因。南僑有很多成功的地方,其中特別值得為讀者介紹的是:
創新的原則。
很多企業鼓勵員工創新,但沒有成功,其原因是他們的創新只是一些新點子,此種沒有系統的創新一定失敗。南僑的創新是依循一個基本原則,而不是胡思亂想,他們的創新是以一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國民所得的水準為指標,而創造出新產品,滿足人民新增的需求,此點可以從南僑所發展的歐斯麥餅乾、旁氏化妝品、好自在衛生棉、速食麵、杜老爺冰品、喜見達冰淇淋、本場流速食麵、寶萊納餐飲、點水樓、俄羅斯餐廳、小王子咖啡廳、常溫米飯的過程得知。他們的創新產品總是在其他人尚未進入市場之前,在消費者偏好尚未完全形成前,以一步之遙領先進入市場,如此他們的產品有領導消費者提升消費品質的角色,更主要的是避免陷入紅海競爭、與同業廝殺的困境。他們的雙品牌策略,即自家產品互相區隔,面對兩種消費能力,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而不是沿用開發一種新產品便放棄舊有顧客的做法,也是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地方。
國際化的過程。
南僑的國際化過程也是值得國內其他企業效法的地方,因為他們一項產品在國際化之初總是與外商合作,為外商提供南僑熟悉本地市場、且能改變國際產品的特質,以迎合本地消費者偏好的優勢,取得國際大公司的信賴,然後從合作的過程中習得國際公司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行銷策略、管理方法。等產品成熟後,國際公司覺得台灣市場經營得很好,要收回自己經營時,南僑總是很樂意地讓出,但是其實他們本身已掌握好先進的技術,因而國際公司收回產品並不會造成他們重大的損失,相反地,他們已有能力抗衡國際公司的入侵台灣市場,在本地市場站穩後,進一步把產品發展到國際市場上。他們國際化的過程與成功的地方正如哈佛商學院卡納與帕雷教授在2006年10月《哈佛商學評論》所指,經過他們六年的研究發現,新興國家企業的國際化不一定是在全球60、70個國家設立據點,或掌握豐沛的全球資源。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企業,如能善用本土優勢打敗國際企業的入侵,就是成功的國際企業。這是今日我國企業在努力追求國際化時所可學習的方向。
人力資源管理。
南僑另一個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特色是招募與人力的運用。南僑在用人的政策上完全不迷信學歷與名校,他們完全沒有非「台成清交」不用的政策。相反地,他們用人是以核心職能、學習能力的有無為原則。當我們檢視南僑高層主管與掌理創業的主將時,他們沒有一個是名校畢業,甚至連商管學院的訓練都沒有。南僑成功打下天下的主將都是攻讀中文、歷史或其他非管理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但是這些高層主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色--拚勁強、學習意願高、執行力強。陳飛龍選中這些幹部以後,任由他們在工作上學習與發展,因此這些主管非常珍惜此種學習與發揮個人才能的機會,這也是他們中高層主管很少離職的原因。
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如果是管理學院、商學院的研究生,則應先細讀第二章理論架構,然後再讀其他章節,以便先明瞭南僑管理的基本哲理後,再慢慢欣賞他們的做法。而企業人士與一般讀者則可以先跳過第二章理論部分,先閱讀其他章節,最後再閱讀第二章,把它當作一個總結,如此可以有一個「原來如此」的感覺。
本文的完成除了要感謝陳飛龍會長及他的團隊不厭其煩地接受本文作者無數次的訪問,與實地參觀,會長的細心閱讀初稿,並提出寶貴的意見,一併致謝。我們也感謝南僑的集團總裁陳進財、副總裁李勘文、總經理陳宏文、天津南僑總經理陳正文、皇家可口總經理周明芬分批來中央大學,為EMBA「創業管理」課程的學生實地講述南僑的經營理念與做法。中央大學EMBA學生的熱烈討論使作者對南僑管理特色的釐清有很大的幫助,特此致謝。同時,我們也要感謝南僑李慧珍小姐對訪問的安排與資料的提供。天下文化遠見總裁高希均教授的熱心鼓勵,責任編輯林宜諄與楊琇涵的大力投入,犧牲周末,努力趕工,使本書得以順利完成表示衷心感謝。本文如有任何錯誤,全由作者負責。
南僑企業無疑是一家具有「小而精」、「重視傳統而能創新」、「追求全球化而又在地化」這種特質的公司。這種特質,相信讀者可以從閱讀本書中感受得到。就本書而言,尤其值得敬佩的,就是能將公司的發展策略與思考和有關的經營與管理理論,做到最佳的結合。這樣一來,使得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所獲得的,不僅是對於這家公司的深入了解,在觀念上也有更深刻的提升。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許士軍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197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李教授曾擔任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工業關係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勞資關係、知識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險渡金融海嘯》及《後ECFA時代台灣的經濟政策》。
2007/03/27
BCB357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4178742
258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