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知識大融通
優惠價
$600

知識大融通

Consilience
書籍介紹

這是一場浩大的知識歷險。在這本書中,以《論人性》、《螞蟻》兩度榮獲普立茲獎、並譽為「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的威爾森,提出所有知識具有基本統一性的理由,以及尋找「融通」(consilience)的必要性——融通是學識統一的前提;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藉由少數基本的自然律組織而成,而這些自然律正包含了構成各學識分支的原理。

威爾森再一次打破當今慣常的觀念,指出人類掌握宇宙真理的爆發性提升,是如何、又為何根源於古希臘學者對於支配宇宙與物種的內在秩序之思想;這種思想在啟蒙時代達到巔峰,但在之後兩百年因蓬勃的知識分裂與知識專業化而沒落。

藉由對物質科學與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宗教、哲學、藝術及社會科學的闡述,威爾森陳述為何啟蒙時代的原始目標會回湧至生命,而這些目標為何又在科學與人文知識的最邊際地帶再次出現;以及它們如何正要開始把自己描繪成我們世界的藍圖,那最深奧、最優雅也最令人興奮的藍圖。

第一章 愛奧尼亞式迷情
我經驗到了愛奧尼亞式迷情—— 一種相信科學具有統一性的信仰, 它宣稱世界是有規律的,且可以用少數自然律來解釋。

第二章 學識的主要分支
光憑學習各學門的片面知識,無法得到均衡的看法, 我們需要追求這些學門之間的融通。 這種統一過程很難達到,但是,我認為它終將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 啟蒙時代
學識統一的夢想在啟蒙時代初首次展現。 它運用世俗的知識為人類爭取權力和推動人類進步, 為整個世界開啟了現代的紀元;我們都是這個夢想的繼承人。

第四章 自然科學
科學是一種有組織、系統化的企業, 它蒐集和這個世界相關的知識, 並且把這些知識凝聚成可以驗證的定律和原理。

第五章 阿麗亞德妮的線索
人類在一個無跡可尋的物質世界裡誕生, 並永無止境地掙扎著想要對它有進一步的理解, 且為了融通各個學門,我們需要阿麗亞德妮的線索來貫穿其中。

第六章 心靈
心靈在融通知識的計畫中極端重要,原因既基本又深奧得令人困惑: 我們現在所知道、以及未來可能知道的 每一項與存在相關的事實,都是心靈的創作。

第七章 由基因到文化
文化來自基因,並且永遠帶有基因的痕跡。 同時,透過隱喻和新含意的發明, 文化也會具有自己的生命。

第八章 人性
對人性的探尋, 可以看做對外遺傳法則的考古, 注定會成為未來跨學門研究的主要部分。

第九章 社會科學
忽視自然科學,是社會科學開創者有意設計的策略, 但是在這個初創時期結束後, 如果還迴避人性的根源,就不再有好處了。

第十章 藝術和藝術詮釋
科學和藝術在結合彼此的優點之前,都無法圓滿盡善; 科學需要藝術的直覺和隱喻力, 藝術則需要科學所提供的新血。

第十一章 倫理和宗教
倫理和宗教是科學所面臨的最有趣、也最讓人感到謙虛的挑戰, 而宗教若想維持信譽, 就必須找到某種方法來包含科學發現。

第十二章 為的是什麼?
我們已經比較了解人類從何而來,也比較知道人類是什麼了。 我們的未來必須完全由自己決定, 因此現在應該更有能力反省、決定前進的方向。

致謝

威爾森 作者
一九二九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一九四九年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一九五五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哈佛大學執教。目前,威爾森擔任哈佛大學佩萊格里諾講座研究教授,並為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館名譽館長。 威爾森是美國當今生物理論學家翹楚,一九六九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還榮獲過全世界最高的環境生物學獎項,包括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一九九六年,威爾森獲《時代》雜誌評定為二十五位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美國人物之一。 威爾森非常擅長著述,他以《論人性》(時報出版)及《螞蟻》(The Ant)兩本著作,兩度獲得普立茲獎。另著有《大自然的獵人》、《繽紛的生命》、《Consilience-知識大融通》、《生物圈的未來》(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梁錦鋆 譯者
臺大物理系畢業,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博士,舊金山藝術學院碩士許可。曾擔任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專業人員。開過幾次畫展。譯有《第三種文化》、《科學並未終結》。

2001/03/31

BCS066

天下文化

平裝

20.4×20 cm

黑白

957-621-832-2

500

800

最近瀏覽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