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
兩個超越人類智能極限的天才,
生於同一時代,相差二十五歲。
他們都深知,對方是歷史上唯一的勁敵。
五百年過去了,的確,他們還沒有找到別的對手。
時代的潮流早已翻了好幾翻,
達文西以全人全腦全才通貫過去未來,
米開朗基羅卻純粹以無古人無來者的靈肉聖境藝術絕美, 並列不朽。
創世紀以來,
只有一個米開朗基羅。
繼破解達西密碼之後,
請看蔣勳如何破解米開朗基羅!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企業界與文化界的匯流 陳怡蓁
序 為美落淚 蔣勳
第一部 蔣勳現場Scenes
1.創世紀
2.梵蒂岡「聖殤」
3.戰鬥
4.酒神
5.大衛
6.垂死的奴隸
7.摩西
8.勞倫佐之墓
9.四件「囚」
10.翡冷翠「聖殤」
11.米蘭「聖殤」
第二部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一、Michel, Angelo,米開,天使
二、奶媽是石匠的妻子
三、最早的學習與吉朗達歐
四、馬沙奇歐的影響
五、偉大的勞倫佐
六、鼻子被打碎
七、最早的作品
八、「戰鬥」與新柏拉圖哲學
九、「梯階聖母」與基督信仰
十、關於沙弗納羅拉
十一、酒神
十二、偉大傑作──聖殤
十三、大衛──破石而出
十四、對手相遇──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
十五、陵墓悲劇
十六、勞孔與馬太像
十七、西斯汀禮拜堂濕壁畫
十八、創世紀
十九、濕壁畫
二十、人的初始與犯罪
廿一、災難與救贖
廿二、囚──人的限制
廿三、肉體奴役──四件傑作
廿四、日與夜,黎明與黃昏
廿五、異端之愛
廿六、最後審判
廿七、聖彼得圓頂
廿八、最後的聖殤
附錄
年表
主要作品
從巴黎出發,一路搭便車,經過阿爾卑斯山,第一站就到了米蘭。
身上只有兩件換洗的T恤,一條牛仔褲,投宿在青年民宿,有時候青年民宿也客滿,就睡教堂或火車站。
隨身比較重要的東西是一本筆記。
在巴黎翻了很多書,對義大利文藝復興史料的了解有一個基礎。因此,我刻意不帶書,搭便車,四處為家的流浪,也不適合帶太多書。
我因此有機會完全直接面對一件作品,沒有史料,沒有評論,沒有考證。
作品直接在你面前,「美」這麼具體,這麼真實。
載我到米蘭的義大利人住威尼斯,邀我一同去威尼斯,我堅持要到米蘭。
到米蘭已經是夜裏十點,他把我放在高速公路邊,指著一大片燈火輝煌的城市說:那就是米蘭。
我揹起背包,走下高速公路,一路吹著口哨。
遇到一個南斯拉夫的工人,也在找青年流浪之家,就相約一起找路。他問我:為什麼來米蘭?
我說:看達文西「最後的晚餐」!
他看著我,好像我說的是神話。
第二天早晨我就站在「最後晚餐」的壁畫前面。教堂很暗,看不太清楚,又有很多鷹架,有人攀爬在架子上,用一些儀器測試,有時候照明的燈亮起來,一塊牆壁忽然色彩奪目起來,好像五百年前的魂魄忽然復活了起來。
一個鷹架上的中年女人走下來,坐在鷹架最下一層,倒了咖啡,緩緩品嚐。安靜的教堂裏沒有人,她看到我,我正做筆記,她問:這是中文?我說:「是!」
「很美麗的文字!」她說。
她是挪威人,從大學退休了,受聯合國文教組織聘請,參與「最後晚餐」的修復工作。
「我只負責一小部分,」她指著鷹架上端的一塊牆壁,是剛才照明燈照著,忽然燦爛起來的那一公尺見方的區域。
「真美,不是嗎?」她好像在獨白,回頭看著那一片籠罩在灰暗中其實看不清楚的一大片牆壁。
我的筆記上寫的常常是這些故事,嚴肅的藝術史家大概不屑一顧的。
米蘭的斯佛沙古堡有米開朗基羅最後一件「聖殤」,他在臨終前幾日還在雕刻的作品。兩個人體緊緊依靠在一起,好像受了很多苦,忽然解脫了,依靠著一起飛去。
古堡裏沒有人,我獨自坐在「聖殤」前,想到米開朗基羅一些美麗的詩句,歌頌死亡,覺得死亡這麼安靜,像遼闊的大海。
我好像聽到聲音,鐵的鑿刀敲打在岩石上的聲音,石片碎裂的聲音,一個男人喘息的聲音……
作品像在呼吸,你不站在它面前,不知道它是會呼吸的。
史料與考證不會告訴我們「美」是一種呼吸。
我一直記得那麼真實的作品呼吸的聲音。
三十年後,那呼吸的聲音還在,更清晰,也更具體。
「美」不是知識,「美」是一種存在的真實。
我到了翡冷翠,在達文西與米開朗基羅每一日擦肩而過的窄小街道,彷彿聽到他們孤獨的腳步漸行漸遠。
我去了美術學院,看到許多遊客擁擠在俊美非凡的「大衛」四周,我想避開人潮,就獨自坐在一角,凝視米開朗基羅中年以後四件命名為「囚」的作品。
那呼吸的聲音又響了起來,粗重的、壓抑的,努力存活在劇痛與狂喜中的呼吸的聲音。
看過多少次圖片都沒有的感覺,剎那之間,那呼吸的聲音使你震動起來。
我流淚了嗎?
一個老年人,忽然遞過手帕,拍拍我的肩膀,微笑著跟我說:我二十五歲的時候,也在這裏哭過!
我的筆記裏也許記了一些無足輕重的事,像一個陌生老人二十五歲的淚痕。
三十多年後動手寫米開朗基羅,有許多筆記裏的片段浮現出來。我害怕自己衰老了,老到不會為「美」落淚。
一再重複去義大利,覺得好多角落都有自己年輕時遺落在那裏的記憶,特別是關於米開朗基羅的記憶。
只是我沒有想到,三十年後我會把筆記裏的點點滴滴一一書寫下來。
要謝謝怡蓁,不是她的鼓勵,也許這本書不會這麼快出現。
也謝謝大哥蔣震,大姐蔣安,以及我的弟弟、妹妹一家人,他們使我在溫哥華有安靜的環境整理這本書。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飛台北途中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台大、文化、輔仁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創系系主任七年。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東吳大學通識講座《當東方美學遇上西方美》教授。
現專事寫作繪畫、藝術美學研究推廣。舉辦個展、聯展二十餘場,著作有詩集、散文、小說、藝術史、美學專論、畫冊、有聲書等數十種,作品屢次獲獎。近年在美學教育推廣方面,更推向兩岸四地,散播無數美學種子,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學的感動。
生命像一條漫長的連續不斷的河流,
有時驚濤駭浪,有時平靜無波,
有時險灘逆流,有時一洩千里,
有時沉潛低迴,有時飛揚奔騰......
在長河的中途,
我想學會靜觀生命種種現象,
知道禍福相依,
知道驚濤與平靜只是水的兩種變貌,
知道沉潛與飛揚,無關乎吉凶,
可能只是自己學會靜觀生命、
領悟生命的兩種心境吧。
2006/10/26
BCT009
天下文化
平裝
21x28cm
黑白
9789864177974
153
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