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忠與過
優惠價
$360

忠與過

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

書籍介紹

1984年,擔任國防部情報局長的汪希苓,吸收竹聯幫老大陳啟禮,下令刺殺撰寫《蔣經國傳》的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

「江南案」隨後在掃黑行動的「ㄧ清專案」中爆發,汪希苓因而丟官、受審、入獄。

一直以來,外界對「江南事件」的認識,停留於判決書中汪希苓與江南的私人恩怨。

經過時代的變遷,汪希苓決心打破沈默,以「為歷史留見證」心情,敘述了往年的種種經歷,也說明了當年速審速決的江南案之謎。

出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出版傳記的用心 高希均
代序 晨陽 汪士淳

第一章 審判
第二章 唐家沱畔
第三章 防堵的歲月
第四章 義大利三載
第五章 反攻大業
第六章 隨侍
第七章 軍售
第八章 潛艦任務
第九章 生涯轉折
第十章 預警
第十一章 駐美特派員
第十二章 情報局
第十三章 江南
第十四章 竹聯幫
第十五章 制裁
第十六章 一清專案
第十七章 疑雲重重
第十八章 秀朗橋頭
第十九章 餘波

後記 一絲煙靄
汪希苓大事年表

晨陽

汪士淳

約莫五年前,初秋時節的某天下午,我依著事先約好的時間,走進一棟極為氣派的辦公大樓。

總裁辦公室。推門而入,斑白短髮整齊後梳、眼神炯然卻又笑容可掬的前情報局長就親切地迎上來了。我以前見過他、也採訪過他的,那是一九九一年,他才恢復自由之身,是新聞的焦點。

稱他汪總裁,他客氣地說不敢當,但我可以感受得到,他確實不太能夠適應那樣的名銜。後來我就改稱汪先生,這就沒問題了。

他約略談到商場之事,但我知道他的背景,實在難以把那些瑣事和他聯在一塊兒。身為新聞記者,我還是關切幾年前把他送進監牢的那回事。

現在該是可以談談的時候了吧?

他客氣而堅定地婉拒。

也許再過些時候?

他不置可否地微笑著,再把話題拉回他們公司的商品問題。

我辭出,什麼都沒寫。持續和他連繫,但幾度的答案依然。

一晃兩年,台灣社會的政治氣氛整個改變了。一些退役將領、退休高層官員的回憶錄或傳記紛紛問世,呈現出台灣政經發展幾十年來的各種面向。兩蔣治台的全貌漸次澄明,而一九八四年發生的大案則不斷被提及。我又想起他,幾經努力,終於聯絡上了。

他願不願意把他的「故事」講出來,我沒多大把握。出乎意料地,他同意了,想了解我有什麼計畫。

他問:「我的故事能寫嗎?又值得寫嗎?經國先生用了許多他認為可用之人,這些人才各自為中華民國貢獻了心力,我不過是其中之一。」

當然能。許多人想知道你的經歷,而且──我能怎麼說呢,長久以來,那個案子的發生以及背景,我一直有著好奇,我始終覺得,這是中華民國的滄桑,是時代的悲劇;你也該為歷史做個見證,有所交代。

他出現一抹痛苦的表情,旋即以微笑掩過:「我在我的崗位上盡我的力量為中華民國的生存努力,直到出了意外,在那個時候,連經國先生都保不住我。」

他給了個謹慎的承諾,看來我必須慢慢地找出他的底線。

情報工作實在太過敏感。而生命裡的難題──江南事件,更是他避免觸及的地帶。事實上,自從出事之後,他就完全不願去了解究竟是怎麼回事了。一清專案究竟是怎麼發動的,他不清楚;是誰把此案帶到刑事偵審的,他不予揣度。凡是有關江南案的幕後細節,他沒打算探究。

然而,他知道的是源頭。那是他的親身經歷。

兩年多來,我盡可能地找到當事人進行訪談及查證,由於事涉敏感,多位情治官員無論退休與否,接受訪問時皆聲言不願具名,也只有以採訪的時間地點作為標識了。然而由他們透露的情節及訊息,江南事件的全貌也就逐漸浮現。

汪士淳 作者
一九五六年生於台中市,七九年自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八二年進入《聯合報》從事採訪工作至今。著有《千山獨行──蔣緯國的人生之旅》、《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與王力行合著)、《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蔣公與我──見證中華民國關鍵變局》(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1999/04/10

BGB11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551-X

362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