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在法國,鈴蘭是代表幸福的花朵,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的象徵。對修一和我而言,鈴蘭除了浪漫,也永遠記憶著他這位社會主義青年的熱情。唯有像我們這樣一對革命夫妻,會以鈴蘭做為兩人之間最珍惜的生命之花。 ──陳郁秀
在象徵社會主義的鈴蘭花盛開下,陳郁秀與盧修一相遇,他們懷著對台灣的熱愛、傳播文化清音的理想,從巴黎起步,邁向曲折起伏的人生旅途。
走過半百人生,陳郁秀歷經鋼琴演奏家、教育者、政府首長,在感性和理性之間轉換自如,不僅曾與多位國際鋼琴演奏家合作演出,在音樂教育上亦多有建樹,二○○○年入閣任文建會主委,更成功將台灣文化推廣到世界舞台上。
陳郁秀在書中說:「推廣台灣文化正是如此,只要在人心中埋下一粒種子,未來遇到合適的機會就能發芽、茁壯。就好像味覺,第一次嚐味道、有了印象,如果喜歡這個味道就會一直去找、去嚐。文化也是如此,有了接觸、留下美好的感動與記憶,心領神會的經驗就能引發繼續追求的動力。」這本書正是陳郁秀播種的紀錄,其中有挫折,也有振奮人心的時刻;有深情的細語,也有魄力與遠見的理念分析。
【序】
一步一腳印走過半百人生 —陳奇祿
坦誠又精彩的紀錄 —何康美
【自序】在理性與感性之外
【序曲】親情、愛情、友情,帶著去旅行
【第1樂章】迎向生命的鈴蘭
我的人生從音樂開始
攀登藝術的高峰
社會運動的啟蒙
五月一日鈴蘭情
迴盪夢中的鈴蘭之家
【第2樂章】擁抱故鄉野百合
踏上歸程,迎向波濤
驚恐的政治犯妻子
與丈夫一起重生
走過生命的幽谷
文建會主委,怎麼會是我?
踩著地雷跳舞
【第3樂章】蘆葦與劍
音樂是我的宗教
從藝術教育到藝術行政
歷經社會運動的洗禮
女性主義與我
女性閣員的挑戰
我所領悟的政務官守則
【第4樂章】為台灣擦亮文化品牌
走訪人類文明瑰寶的感動
文化資產是台灣的「名片」
建立文化詮釋權
文化創意產業,帶動世界經濟新浪潮
為台灣在世界定位
文化生根,產業啟動
從社區到海洋——認同自己、認識世界
從世界的座標看台灣
二○五○台灣大未來
【餘韻】歸去,永遠是文化人
【附錄】說自己的故事,寫自己的歷史
——台灣應該積極掌握文化詮釋權
陳郁秀大事年表
一步一腳印走過半百人生
陳奇祿(中央研究院院士)
文化歷史,猶如一個國族的靈魂;斯土斯民所發展、留傳下來的生活形形色色,為國族文化累積豐富的內涵。
為了保護渡海來台的中原文物資產,政府很早就把相關法規納入文化政策中,台灣在七○年代經濟起飛後,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於一九七七年九月宣布完成十大建設後,將接著進行新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即其中一項,當時我是行政院的政務委員,立即奉命著手規劃相關事務。
第二年底,行政院通過「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其中有許多措施,對日後台灣的文化建設及發展有深遠影響,例如設立總額達十億元的文化基金、舉辦文藝季活動、檢訂著作權法和古物保存法、創辦國立藝術學院、進行傳統藝能調查等。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文建會正式成立,我被任命為主任委員,由年度一億元的預算起家,透過文化政策的策劃、協調、審議及推動,為台灣的文化建設奠定基礎架構。除了延續上述的方案,因為自己長年來在人類學領域的興趣,讓我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有更深切的使命感,所以積極促成「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施行細則的頒訂,同時展開古蹟鑑定和分級工作,對於推廣文化維護的觀念,也是不遺餘力。
影響至深的文資法終於在二○○五年二月通過立法,期間有許多人的努力,尤其是本書的傳主陳郁秀女士,在擔任文建會主委時,不避煩瑣的親自領軍主持修訂會議,一次又一次參與最前線的討論與研擬,受過法國文化洗禮的她,總能在意見雜沓、各方人馬爭相提案表述中,以耐心和誠意進行整合,取得共識,終能完成一部有國際標準的法案,並且在二○○四年任內即獲得行政院及立法院二讀通過。看到她這麼努力,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陳郁秀女士擔任文建會主委任內,我曾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活動,覺得她在建構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部分,是以一種相當踏實的方式去次第完成。身為鋼琴家,她不乏對於精緻文化的體驗與了解,但不知是否受到夫婿盧修一的影響,或者看到法國對地方文化特色的尊重及呵護,她對於挖掘和發揚台灣的常民文化,同樣興味盎然,樂在其中。而對於設立國家文學館、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台灣歷史博物館等,總是能把堂皇的口號,想辦法以充實的軟硬體來完成。
從我一九八八年卸下文建會主委至今,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台灣不一樣了,世界也改變了很多,我很高興台灣的文化建設能在歷任主委的努力下,一棒接一棒有所成果。我和陳郁秀女士尊翁陳慧坤先生因為繪畫同好的關係,很早就認識,早年去參觀陳慧坤先生畫展時,看到陳郁秀女士還是個活潑有禮的少女,後來她出國、再回國定居,任教於師大,不但在音樂界頗有成就,更是桃李滿天下。
我看著她一步一腳印走過半百人生,雖然經歷許多不同的階段,不變的是她爽朗的笑聲、樂觀奮進的態度,以及踏實有情的處世風格,她一路走來有許多精彩故事,都將在這本書裡呈現給讀者,特此推薦。
坦誠又精彩的紀錄
何康美(前文建會顧問)
受邀為這本書寫序時會欣然答應,是因為源自多年好友的當仁不讓。三十多年前,我和郁秀、修一,在同一個時代留學歐洲,一起見識、一起成長,建立了深厚友誼,我分享他們的戀愛過程,為他們歡樂,也分擔了修一入獄後的苦難,接著,他們十年間夫唱婦隨,經歷一段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同時郁秀在音樂學術界也不斷的進展。這些點點滴滴,我大都參與其中,有一次佳慧看到我們一群人快樂熱鬧成一團時說:「你們真是打不散的一群。」
郁秀前半生過得多彩多姿,在藝術氣質濃厚、嚴謹卻充滿愛的家庭成長。求學期間認真又自律,當我們一群人在他們家聚會時,她熱情的為我們預備好酒菜,自己就練琴去了,絲毫不受熱鬧場面的誘惑。這位好學生牢記著巴黎老師的教導和訓練,自己也成了好老師;後來成為修一同共甘苦的賢內助,她又變成小鳥依人,不過當天大的事情發生時,她又能堅強的面對、擔當一切,好一個「溫柔女強人」。
她也是孩子們的好媽媽,為了怕孩子們在外面亂吃,每天為他們準備早餐,連午餐和晚餐也都親自打理,因此成為一流的大廚。還記得有一天我們談話至清晨兩點,她突然匆匆忙忙到廚房炒洋蔥,因為她答應佳慧,隔日的便當要帶媽媽的拿手菜去和同學分享。
很多人不知道,她是一個人照顧三位年邁的父母及婆婆(已於二○○六年二月初去世),常常一大早就得為老人家們安排醫院掛號等事務,接著八點去上班,為公事忙碌一整天,晚宴回來還得看公文,由於擔任文建會的顧問,我每次回台灣住在她家期間,兩人因為談論公事而常常到三更半夜才入睡,但次日清晨就聽到她已經在琴房練琴了,這是我的起床號,能在床上聽音樂慢慢起身,實在是一大享受。而她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就是如此充實!
當文建會主委及其他職位期間,因為處理大小事,讓她的性格能夠充分發揮,她敢嘗試、敢擔當,又能接受並反思別人的批評;她天生具有的直覺能力,使她在做決策時深具信心,更重要的是她那直爽善良的心地,使她能廣結善緣。她一生雖經大風大浪,卻終究通過考驗,一路順暢,是因她能累積經驗、智慧,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
這本書的內容坦誠又精彩,是郁秀的心路歷程,同時也為我們在歐洲求學的一群朋友作了一個美好的紀錄,相信任何人看了,都能得到建設性的啟示。
【自序】在理性與感性之外
陳郁秀
從未想過為自己寫傳,這本書能付梓出版,是一場意外的機緣。
早在大約二十年前,我有機會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擔任課座,在那裡認識了高希均教授,這位帶有濃厚人文淑世理想色彩的經濟學家,多年後回到台灣,全心全意想要以「知識產業」來回饋社會。
二○○二年,我已經擔任文建會主委,在一次他所主持的讀書會活動中,彼此交換了心得,他對我的施政理念很感興趣,立即邀請我把這段經歷寫作成書,當時我以為那是一種客套,不意在二○○四年五月十八日,高教授竟然親自打電話給正在準備卸任交接工作的我,表示接下來應該有點時間可以動筆了,這才了解他的真心誠意,便不好再推托。
我的大半生,是伴隨著音樂為主、美術為輔而渡過,藝術不僅是相依相守的志趣,也成為工作事業的主軸,原本以為這條路就這麼走下去,藝術生涯中頂多再增添一些光彩。怎知二○○○年五月二十日,我由師大藝術學院轉換的跑道,竟是要擔負起掌理全國文化建設的重責大任;由音樂家成為政務官,是何等重大的身份轉變。它雖然從不在我的人生規畫之中,但我了解這個角色的影響力之大,於是在許多朋友鼓勵相挺下,我以「勇於承擔並接受挑戰」的心情,開始了往後整整四年的主委生涯,對於有機會實踐理想,為台灣的文化藝術服務,十分珍惜。
在這段期間,看見自己所堅守的核心價值得以落實,我感到十分欣慰,也從中深深體會一個良善的政策,需要透過許許多多完整周詳的計畫和人力、善用每一分國家資源並做有效分配,才能真正讓人民受惠,這當中有許多動人的事例,在這本書裡都有詳述。
我勤於拜訪各地的文史工作者、社區朋友,以及各縣市文化局人員。我對自己的政策理念相當堅持,但我知道文化藝術工作開放參與、相輔相成的重要性,文化人文往往因一念真心,在物質條件不佳的環境下,也會熱情而執著的努力不懈,他們需要的是國家資源的善意協助,而非一言堂式的獨家指導,因此在「由下而上」貫徹政策的領導方式中,才短短一年半的時間,我就能看見文化新苗在全國各地萌發,令人感動不已。
我必須承認,這四年來也有一些苗芽無法成熟、長大,但文化的環境和自然生態一樣,不可能凡事都能「去蕪存菁」,就像生態多樣的池塘,如果都像自家的澡缸那麼清潔無染,將無法長久的生意盎然下去。我們總是容易被繁花的炫麗多采所吸引而愉悅,卻忽略花朵所生長的土壤中,有多少形形色色的生命力在竄動。
我的前半生,大約扮演三種重要的角色:演奏家、教育者、政府首長。在音樂的舞台上,我必須透過苛刻的自我鞭策,才能獲得滿堂喝采;在教育的殿堂中,我必須不斷給學生啟發和教導,才能無愧於作人之師;但在政府的機構裡,我必須是個果斷的政策領航者,並且與部屬們相濡以沫,耐心的說服大家認同我的理念並甘願做好,才能眾志成城。
如今,我的故事都將一五一十和大家分享,在感性和理性之外,希望能看到我的真性情。特別感謝為本書進行文字整理的于國華先生,由於多年的默契,使得我和他在過去一年多的合作相當愉快,也才有了這本前傳的誕生。最後,謹以此書答謝過去陪伴我、共同付出心力的好朋友及文化藝術界各方人士。
鋼琴家 ,多次舉辦獨奏會,並與國內外知名樂團巡迴各地演奏。1975年獲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鋼琴及室內樂第一獎畢業。曾任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系主任、研究所所長、師大藝術學院院長、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暨無任所大使、文化總會秘書長。1996年榮獲法國國家功勳騎士勳章。 著有《拉威爾鋼琴作品研究》(全音樂譜)、《臺灣音樂》(時報文化)、《近代第一位音樂家張福興》(時報文化)、《郭芝苑──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時報文化)、《琴韻有情天──紀念音樂鋼琴教育家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呂泉生的音樂人生》(遠流出版)等書 。編有《台灣音樂閱覽》(玉山社)、《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時報文化)、《文化台灣》(遠流出版)等書。
現任學學文創志業公司執行長,曾任職《聯合報》、《民生報》共十五年,主跑文化新聞。得過台北文學獎、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兩岸新聞報導獎等。 大學讀航空太空工程,闖入新聞界踏進文化政策領域,乍見新天地重新學習,由看熱鬧到粗通門道,堅信文化創意產業的潮流勢不可擋。著有《敲星擊月──擊樂明星的成長記事》。
2006/12/14
BGB24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86-417-792-3
330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