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令人讚賞之處,除了莊女士與病魔搏鬥的傳奇故事外,還有不時呈現的文學之美。
由於她本身文學修養的深度與廣度,讓她在描述病態感受與經驗時,作出很美麗的藝術演出,所以讀者感受到的文學共鳴勝過病態悸動。
導 讀 陪她走出一個十分痛苦的內在世界——病人也可以成為醫者 文榮光
序 期待更性化的精神醫療 李源德
序 一面鏡子,一盞明燈 蘇東平
序 一本可貴的書問世了 江漢光
序 不可忽視的病症 莊德茂
自 序 何不現身說法? 莊桂香
楔 子 乘著回憶的翅膀
第一章 心靈勞役
第二章 我的另一個靈魂
第三章 我心在燃燒 輕躁的美麗世界
第四章 從雲端走下凡塵
第五章 病歷上的「家庭樹」
第六章 逃出心獄
第七章 當被治療者成為治療師
尾 聲 蒲公英的小小付出
附 錄 給丈夫的一封信
陪她走出一個十分痛苦的內在世界——病人也可以成為醫者
文榮光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
自傳式的病人誌
在我為這本書做導讀之前,我必須先說明一個觀念以及我和莊女士相識的經過。當我們從文化人類學觀點來描述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理念系統與生態環境而寫成的一本書,稱為「民族誌」。而在醫學人類學上,描述病人生病歷程、求助行為、疾病診治方法及其醫療保健體系的報告,則稱為「病人誌」。在觀念上,我將這本書定位為自傳式的病人誌,因為它是作者以第一人稱現身說法,描述了個人主觀的生病經驗,特別是她的心路歷程。
古今中外,類似病人誌的書籍不計其數,但筆者特別推崇這本著作,因為它實在太難得了,當我讀完本書的初稿時,又感動又驚喜。這位失去連繫已有二十多年的同事,原來已經歷經滄桑,從躁鬱症的煉獄中浴火重生。尤其是她運用這麼美麗流暢的文筆記錄下她豐沛的情感與透徹的思想,那麼率真感人,不禁為她擊掌而慶。
說起我和莊女士相識的經過,時光必須回溯到二十幾年前的台大醫院。那時的我還是一位精神科總住院醫師,並承蒙國際知名精神科醫師凱博文(Arthur Kleinman)邀請為一項國際精神醫學研究的研究員,而莊女士就是擔任當時的研究助理。凱博文教授根據這個研究的成果寫出一本轟動醫學界及學術界的熱門暢銷書《Patients and Healers》(中譯為「病人及其醫者」)。印象中那時的她,是一位熱情活潑而積極的人,真的看不出她有那麼深的傷痕及躁鬱症的病症。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的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不禁啞然。
醫療的真相
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作者認同生物精神醫學的理念與療效並堅信它救了她的生命,同時也肯定醫療者在神經藥理學上對她的幫助。站在精神醫學的立場上,這是值得鼓勵與肯定的。作者頗像是古代遍嚐百草的神農氏,嘗試台灣各式各樣精神醫療方法,這當中包括訴諸超自然主義的「前世今生催眠療法」。
她身上所受的苦,絕不是這本書幾千幾萬個字所能道盡,字裡行間所表現出來的毅力與生命力實在值得喝采。然而,我必須提醒的是,她的問題不只是生物精神醫學上的問題,還包括了社會心理層面的問題。例如其中她被徵信社騙去大量金錢的事件,因為她相信徵信社可幫她,因為她有婚姻問題,而這也是她自認為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的火把。在這部分,是生物精神醫學所無法幫忙的地方。
現階段的她已找回自我,不再迷失,然而接下來她該如何繼續走下去?能不能經得起未來的考驗?現階段她雖有藥物的幫忙,調節了她大腦神經失調的部分,但她心理的創傷又怎是藥物能解決的?又何況這跟她的社會心理因素息息相關。因此醫療的真相不能單純從神經生物醫學觀點來看,應考慮加入其他觀點。例如在本書最後她寫「給丈夫的一封信」中,可看出對丈夫的「依戀」仍未消除,仍期待破鏡重圓。她為何如此依戀丈夫?丈夫為何外遇?這些情節環環相扣,不可忽視。
在文中作者提到一個醫學專有名詞:創傷後壓力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文中描述丈夫對她施暴,不論是口頭、肢體或精神方面的暴力,加上外遇第三者的刺激與打擊等,皆可當作是一種創傷,也是一種慢性壓力,致使後來她有「命案現場」的情境發生。以精神醫學觀點來看,她確實符合此疾病診斷的標準。
然而,婚姻既然如此不幸,她為何不選擇早點離婚?追求自由與自我肯定,解除這種壓力?或許因為她害怕。婚約,是一種社會契約,它包含社會期待、保護與約束以及傳統價值觀。因此離婚也是一種壓力,來自於自我,也來自於社會。雖然找回自己,但仍顯脆弱,仍有些依戀,不能割捨。因此,吊詭的是「命案現場」的真正兇手是誰?完全怪丈夫嗎?這是值得讀者仔細去推敲回味的。兇手也許是有形的或無形的,來自外在或內在,可能是我們這個社會環境,也可能有很多位,不只是一位而已。
「可逆」的轉機
文中作者曾經提到說躁鬱症是慢性生理疾病,有其「不可逆」的病理機轉。我個人倒認為是「可逆」的。「不可逆」會引導讀者對躁鬱症的未來顯得沈重,對預後或者病理發展都感到悲觀。我想表達的是即使是失婚女子,如果她有好的自我調適能力,好的工作,好的治療,好的支持力量,那麼她的病情將有可逆的轉機,她將不會再害怕,所以對作者本身現階段的躁鬱症而言,預後會是好的。環境與體質因素不時交替互動,如果影響因子對病情有利,並不一定要吃藥一輩子,尤其當病人本身學會並變成「久病成良醫 」時,預後就更加樂觀了。
文中有一段作者描述她對愛情幻想所發生的情事,事實上那是一種投射,像少女初戀般的投射,而那也是躁症發作時常有的戀情妄想與誇大妄想。所以她才會有產生自己為古代英雄詩人之「今之古人」的感覺。就精神醫學理論來看,那可說是一種自我暗示、自我催眠下的恍惚狀態,在一時興起的激情當中,她才有跨越時空的自我膨脹與投射認同現象。同理可推,在躁症的高昂情緒與衝動作用下,自我控制力薄弱的她才有一下子買了三棟房子的壯舉。
文學共鳴勝過病態悸動
本書令人讚賞之處,除了莊女士與病魔搏鬥的傳奇故事外,還有它本身不時呈現的文學之美。由於她本身文學修養的深度與廣度,讓她在描述病態感受與經驗時,作出很美麗的藝術演出,所以讀者感受到的文學共鳴勝過病態悸動。這本書讀來使人欲罷不能,一頁接一頁閱讀,在她描述躁症發作的購物行為或欣賞文物與詩詞的能力時,並不是在賣弄她的文學素養,而是一種熱情的分享。除了從醫學觀點的理解外,從文學上那是一份充滿著豐富的熱情,有著詩一般的表演,一種藝術的表現。隨著作者豐富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嚴肅地看待她的傷口,那樣無保留,那樣坦白。我驚訝於她的坦白,但也是因為坦白才讓人更加心疼,如此率性而真摯。
以一位精神科醫師及她同事的立場上,真的恭喜她從悲慘的世界中走出來,她是一位生命力如此強的女性,在苦難中煎熬了六、七年。她求助的動機強,且願意自我學習與成長,她彷彿是一位越戰越勇的鬥士,又像是一位神鬼戰士,令人激賞。躁鬱症生病的過程是一個很痛苦的經歷,特別是在精神疾病受到強烈污名化作用的台灣社會裡。但她不論是在病情惡化或發病的環節上,都因她熟練豁達的文筆,將躁鬱症的病症形容得如此美妙、活潑而又不失疾病本身的真實性。這本書真的是描述躁鬱症很好的範例,不僅具有啟發性,而且增加讀者對精神醫學的常識,更可貴的是它是台灣土產的病人誌,讀來像鄰家主婦的心情故事,令人心有戚戚焉。本書作為一本自傳式的文學創作,正是一個苦悶的象徵。
走進病人的內心世界
就我在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平均一年看了將近一萬病人次的臨床經驗中領悟到:西方人就像是楓樹,表現自我,獨自燦爛美麗,講究個人主義與強調自我肯定。反之,華人就好似空心竹子,群聚叢生但缺乏自我,為他人而活,崇尚家族主義與群體價值。
文中作者大半的生命,是為丈夫活,為家庭活,為小孩活。因此對丈夫的外遇與遺棄有非常強烈的分離焦慮與反應,引爆了隱藏在她心底的躁鬱症地雷。在美國的流行病學報告中躁鬱症第一型(包含躁症或∕與鬱症表現)及第二型(包含輕躁症或∕與鬱症)在一般人口中大約有一%及○.五%,台灣尚缺乏完整調查數據,但大約估計為其一半;換句話說,台灣可能隱藏約有○.七五%的病患人口。
不過同樣是躁鬱症,其病情表現與生病經驗卻因個人、家庭、環境而有所差異。至於躁鬱症的治療,必須藥物與心理治療兩者兼顧。病人宜強調自我肯定、強化自我調適能力,而身旁的人宜學習如何感同身受,走進病人的內心世界,去同理了解病人的經驗,如此才有利於全方位的治療與痊癒。因此一套全方位符合人性需求的治療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整合的現代精神醫學模式。
作者在文中提到:「精神病人的世界有沒有痛苦?那究竟是怎樣的內心世界?」和「現在我能肯定地說,那是一個十分痛苦的內在世界。」如今,我很慶幸她走出來了,也能勇敢且理智地將她積壓內心已久的壓力與苦悶用文字抒發出來,並做高能量的昇華,她所表現的熱與力是如此讓我訝異與讚賞。我衷心地希望在我們周圍患有躁鬱症的人,能勇敢站出來接受醫療,不要害怕;而我們這些幸運兒也能多用一份心去體諒躁鬱症患者的痛苦與歡樂。
人都有情緒,有起有落,有悲有喜,有輕有重,從平順到障礙,像一道連續的光譜。本書就像是一個分光鏡,可以讓一般人透過躁鬱症情緒障礙的特殊窗口,一窺人性潛在而難以想像的內心世界。
自序 何不現身說法?
莊桂香
坦白說,把自己罹患躁鬱症的心路以真實姓名筆之以書,需要相當勇氣。愛我的家人,深恐我因此飽受困擾,甚至職業不保。其實早幾年前,分子生物學家就發現,所有慢性疾病的成因,可能是來自細胞與細胞之間訊息傳導異常所致。二○○○年諾貝爾醫學獎更是以腦部神經細胞訊息傳導機轉上的大發現摘下桂冠;換句話說,躁鬱症等精神疾病和內科疾病一樣,可以靠打針吃藥治療,其病理病變和身體疾病沒有兩樣。這也是我想寫書的目的之一,藉以釐清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的錯誤看法。
回首近二十年來,在躁鬱路上顛躓延宕,躁症時期意興昂揚、火火熱熱,終日不能自已;鬱症階段,由華麗而陰暗至絕望,生命似將燃燒或灰燼。如果苦難也是一種經驗,我願當成比別人多了一層人生歷練。想起了張曉風的舞台劇「武陵人」,武陵人誤入桃花源,過了一段天國般的日子後,還是毅然返回武陵,理由是:只有在武陵的痛苦中,才懂得思索天國的快樂。
因此,我將伴隨近二十年的躁鬱症,視之為「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生命因為有了它,才不至於輕如鴻毛。
人在時光承載下,總有許多抹不去的滄桑,病癒後緩緩回首,許多昇華、救贖與希望,隨著躁鬱症歷程而次第浮現;在行文之際,希望做到疾病不單是經驗的存在,更是社會實質的存在,我願意現身說法,提供一面鏡子。
相信在你我周圍,有不少人和我罹患同是良性、不太嚴重的「躁鬱症第二型」,或許他們終其一生,都無病識感、很不快樂地活著。但願他們能看到這本書,就像黃昏時候,不期然發現西天布滿紅色彩霞,預知颱風就要來臨。
感謝天下遠見出版公司替我出書,長久的寫作期間,深感整個書寫過程可說是舔舐心靈傷口的療傷過程。最後感謝終生愛我、並為我操心的年邁雙親,謹以此書獻給他們。
期待更人性化的精神醫療
李源德 台大醫院院長
認識桂香在很早以前,因為我同她兄長莊德茂博士不僅是同學、好友,而且同是醫學研究工作者。在我腦海裡一直有桂香當年在醫院當白醫天使的模樣,一直到現在我都把她當妹妹看待。
後來從好友莊兄口中得知桂香婚姻挫折,我曾在民國七十六年至七十八年間(也就是她書中言及四處找工作求取丈夫肯定,覺得無助之時)安排她到我的研究室當助理,希望工作恢復她的自我信念。當時又擔心是否會因工作無法兼顧家庭帶來反效果,在不給她壓力下,容許她上半天班。後來她離開我的研究室,帶孩子到美國唸書,仍是為了逃避她心中難解的傷痛,不過,顯然沒有解決她的難題。
我的專業是心臟科,但對精神疾病從未忽視。民國八十七年接掌台大醫院職務,一直期待人性化的醫療;希望精神科也能更人性化、現代化及科學化。衷心期待有心之士共同努力,早日進入第一級的精神衛生預防階段,讓折磨人類靈魂心智的精神疾病消弭無形。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比起其他內科慢性病更讓許多人諱疾忌醫,但相信隨著教育水準的提升和資訊的發達,這種因為情緒障礙對個人造成莫大痛苦的「躁鬱症第二型」會有許多人想藉著普及的教育,一窺其廟堂之奧。因此作者的現身說法提供了一面鏡子,照亮您的神貌,更淨清心智,恢復健康的身心。
2001/03/16
BGH026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822-5
222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