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中華民國一百年了!在中國史的脈絡裡,一百年雖不算長,但置於近數千年的帝制統治史中,值得標記的是,百年來中國從所未有、翻天覆地的改革──從民國元年的民主開國肇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工業化與資訊化的進步,改變了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也重建新生代的中國人。

回首一百年的軌跡,「時代人物」分立在不同的時間點上,他們的喜怒哀樂,妝點了時代的容顏;他們的專業智慧,開啟了現代中國的一頁。

要用什麼樣的情懷來理解我們身處的家國?我們邀請20位名人來描寫心目中的民國百年人物,透過對「時代人物」回憶與描摹,見證民國百年歷史,更能展望未來。

序  讓歷史與記憶同步前進     張作錦、高希均、王力行

第一部  邁向現代
第一章 開民國西方之智、會通中西之慧——嚴復    文/黃克武
第二章 青山青史——連雅堂             文/林文月
第三章 史家與世變——陳垣史學的蛻變        文/蕭啟慶
第四章 出版文化的舵手——王雲五          文/王壽南
第五章 光焰不熄——胡適              文/周質平
第六章 百年新人物——傅斯年            文/黃達夫
第七章 一代語言學大師——李方桂          文/丁邦新

第二部  戮力民國
第八章 議論常公於身後:從蔣介石日記看蔣介石    文/郭岱君
第九章 憲政體制發展的關鍵——張君勱與中華民國憲法 文/薛化元       
第十章 一位中國史學家與外交家之典範——蔣廷黻   文/邵玉銘
第十一章 仁恕存心、為國忘家的軍人魂——胡宗南   文/胡為真
第十二章 「經國之治」的時代意義——蔣經國     文/張祖詒

第三部  開創人文、科學、宗教
第十三章 自學成功 揚名國際——張大千       文/黃天才
第十四章 用理念為台灣農民發聲——簡吉       文/曾志朗
第十五章 從美國「史巴尼克震驚」說起——吳大猷在台灣科學教育的貢獻   文/丘宏義
第十六章 科學獨行者——楊振寧             文/江才健
第十七章 佛光山人間佛教的興起——星雲奇蹟       文/高希均

第四部  拓展台灣經濟與社會       
第十八章 新貨殖列傳——向建立中國近代企業的人致敬 文/許倬雲
第十九章 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李國鼎       文/葉萬安
第二十章   「不住相」布施的政壇典範——孫運璿    文/朱敬一

願記憶與歷史同步前進

張作錦、高希均、王力行

十九世紀英國文壇巨擘托馬斯.卡萊爾在一八四○年作了六次演講,他開宗明義說:

我在這裡談談偉人,有關他們在世界事務中出現時的風采,他們如何在世界歷史中塑造自己,人們對他們有何想法,以及他們做出何種功績。

這些演講後來集結成一本書《論英雄及英雄崇拜》,百餘年後仍是經典名著。

近世的美國作家羅伯.唐斯與卡萊爾遙相呼應,他在《巨人及其思想》這本書中指出:

在每一個歷史時代,我們都可以找到證明偉大人物及其思想力量強大的證據,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高度的現代文明和文化。

這些人物,這些議論,不僅在西方,中國同樣也有。梁啟超因「戊戌政變」事敗遠走海外十餘年,於一九一二年秋天返國。

胡適在日記中寫道:

閱《時報》,知梁任公歸國,京津人士都歡迎之,讀之深嘆公道之尚在人心也。梁任公為吾國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十五年來,吾國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義及世界大勢者,皆梁任公之賜。……去年武漢革命,所以能一舉而全國響應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勢如破竹耳。使無梁氏之筆,……豈能成功如此之速耶!

今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年,我們重讀胡適對梁啟超的評價,尤覺意義深長,而且感慨殊多。

百年來的民國,飽嘗憂患,歷經艱險,失敗過,屈辱過;但是也曾有奮鬥的激情,有成功的喜悅。回頭細數這些印記,都一一刻在國人心底:

——辛亥革命,烈士們的頭顱與熱血,換來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度過了建國初期的逆流與險灘,結束軍閥割據,國家完成初步統一;

——但日本不容中國站穩腳步,就發動了長達八年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生命傷亡之巨和財產損失之重,世界史上少見;

——抗日雖然勝利,內戰繼之而起,中華民國政府倉皇遷台,幾至覆亡;

——所幸朝野勵精圖治,不僅使台灣屹立不搖,且創造了經濟奇蹟,也完成民主轉型、政黨輪替,並充分發揮了文化創造力。

無庸諱言,慶祝百歲華誕的民國,在外交上仍有局限,在內部也有族群意識等問題,但大體上說,以台灣為基地的中華民國,安和樂利,欣欣向榮,無負於革命先烈和時賢的犧牲奮鬥,也正努力踐履他們當年對國民所作的承諾。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遺囑中叮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此處的「革命」,應不僅指推翻滿清、建立民國,而有「革故鼎新」之意,亦即要不斷追求國家的進步與富強。

而此處的「同志」,亦非僅意在國民黨人,而是泛指信仰和支持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之全體國人。

是則,參與辛亥起義的黃興和宋教仁固然是「同志」,推動民主思想的蔡元培和胡適也是「同志」;在科學和藝術上成就卓著的吳大猷與張大千,以及在台灣戮力經濟建設以強國富民的孫運璿和李國鼎,一樣也都是「同志」。

有了這些人的努力,中山先生「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理想,才有逐步實現之可能。

民國百年,我們感念這些「同志」們,心中興起無限的景仰與感懷,特別編輯《百年仰望——二十位名人心目中的民國人物》這本書,一方面向他們致敬,一方面也藉他們的言傳身教,給後人一些啟發與指引,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未來的前路能看得更清楚,因而走得更穩健。

百年來先烈時賢的英雄榜,別說二十位,就是兩百位、兩千位也不能盡數。我們這次邀請二十位學者專家,請他們分別寫一位他們心目中的民國人物,俾能各自彰顯這些人物的功業與代表性。

這樣的一本書,自然有它的不足之處,第一、名額不夠充分;第二、領域不夠寬廣。但如前面所說,除非我們編輯數十巨冊《百年民國名人傳》,否則這類遺憾一定無法避免。

所以,我們雖僅標舉二十位先烈時賢,實則是向所有曾為民國戮力獻身的先行者致欽敬和感謝之意,他們的大名不一定要在本書中,甚至不必在任何一本書中。

最後我們還想說的是:今天,我們回憶先人為我們所做過的事;但我們留下了些什麼,供明天的人回憶我們?

願記憶與歷史同步前進。

高希均 作者

高希均,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南京出生,江南度過童年,1949年來台。先後在台北商業大學(原為台北商職)、中興大學(原為省立台中農學院)與美國南達科達州立大學(碩士)畢業,並獲三校傑出校友獎。

1964年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經濟發展博士後,即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逾三十年,先後獲得美國傑出教育家獎、傑出教授獎、威州州長卓越貢獻獎、傑出校友獎等。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

曾任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行政院政務顧問。2002年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特別貢獻獎;2013年後先後獲亞洲大學、中興大學(2014)、台北商業大學(2020)名譽管理學博士;2016年獲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著作曾三次獲金鼎獎。中文著作在台北出版三十餘種,大陸出版九種。


黃克武 作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林文月 作者

臺灣彰化人。一九三三年誕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啟蒙教育為日語文,一九四五年返歸故鄉臺灣,開始接受中國語文教育,故自然通曉中、日兩國語文。

一九五九年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同年,留母校執教。歷講師、副教授、教授,而於一九九三年退休。翌年,獲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及捷克查理大學客座教授。

寫作方向分為三方面:論文類有《謝靈運及其詩》《中古文學論叢》等,翻譯類有《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散文類有《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青山青史──連雅堂傳》《京都一年》《人物速寫》等多種。

曾獲得中興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散文類推薦獎、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


蕭啟慶 作者
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歷史所梅貽琦榮譽講座
王壽南 作者
政治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周質平 作者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
黃達夫 作者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及杜克大學內科、血液學及腫瘤學訓練。曾任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及治療委員會評議委員及主席、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內科教授、衛生署國家醫療品質委員會主任委員。歷年來發表有關癌症、血液學、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等各方面之論文及研究報告等共計百餘篇。著有《用心聆聽》、《用心,在對的地方》(天下文化出版)


丁邦新 作者
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岱君 作者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薛化元 作者
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邵玉銘 作者

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


胡為真 作者
國安會祕書長
張祖詒 作者

民國七年生,江蘇常熟人,畢業於私立上海法學院。曾任行政院參議、編譯室主任、祕書室主任、副祕書長、總統府副祕書長、國策顧問。民國六十一年至七十七年為經國先生掌理文翰,頗負時譽。

著作包括散文《蔣經國晚年身影》、《帚珍集》、《現代逍遙遊》、《不亦快哉集》,長篇小說《寶枝》、《嶗山悲歌》,譯作《再相逢》等。


黃天才 作者
資深媒體工作者,曾任中央日報駐日本特派員、中央日報社長、中央社社長。
曾志朗 作者

熱愛運動、看電影、讀小說。西元四年級生,但保有赤子之心。一頭白髮,但身手敏捷。以研究記憶、閱讀歷程和注意力形成與分配知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漢語神經語言學開創者之一。

他是中央研究院遷至臺灣後首位心理學院士,也是臺灣第一個獲得國際心理科學學會(APS)肯定的會士。2010年獲選為世界科學院(TWAS)院士,2016年獲得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選為醫學組院士,是兩岸四地華人中首位獲得該組院士的科學家。

1990年回台,在中正大學成立第一個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與國際當代的學術走向接軌;在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設立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組;在中央大學成立第一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更從2004年起每年暑假舉辦「臺灣認知神經科學暑期學校」,為臺灣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培育許多跨領域的年輕研究者,同時整合各種與腦科學研究有關的儀器設施與跨校合作平台。

科普小品寫作始於1992年,在《聯合報》發表「科學向前看」專欄,以充滿新奇的想像力引介科學知識,獨創「科學生活化」的寫作風格;在《科學人》雜誌開設「科學人觀點」專欄,以突破框架的跳躍思考,寫識寫智,寫景寫意,寫人寫情,再樹「科學故事化」的書寫情調,15年不曾間斷,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並以「人人都是科學人」獲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共同主持人獎。


丘宏義 作者

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博士。曾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二年,鑽研超新星的形成及中子星的構造,奠定現代中子星理論的基礎。之後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馬里蘭州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擔任太空科學家及天文物理學家。退休後,專事寫作翻譯,著有《新封神榜——紂王與妲己》(九歌)、《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智庫),譯作有《預約新宇宙》(智庫)、《億萬又億萬》(商周)、《抓時間的人》(雙月書屋)、《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物理學家的靈感抽屜》、《物理與頭腦相遇的地方》、《光錐.蛀孔.宇宙弦》、《宇宙的六個神奇數字》、《量子重力》(後六本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江才健 作者

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為中國時報科學主筆,《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在台大、中央、陽明、輔仁等校授「科學在文化中定位與挑戰」課程,著有《大師訪談錄》、《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獲年度十大好書)、《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獲金鼎獎)、《科學夢醒》(獲金鼎獎),2011年獲得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獎 傳播貢獻獎」,近年特別關注科學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與意義問題。


許倬雲 作者

知名歷史學家,1980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與社會學系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

前後執教於台灣、香港和美國多所大學院校,擅長以社會科學理論及方法治史,專長領域為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

代表著作包括《求古編》、《西周史》(聯經出版)、《從歷史看人物》(洪健全基金會)、《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英文漢聲)、《許倬雲說歷史:中西文明的對照》(浙江人民出版社)等。


葉萬安 作者

民國15年出生於南京市,祖籍浙江紹興。民國37年國立上海商學院銀行學系畢業,分別於53年及59年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所及世界銀行經濟開發研究所(EDI)各研修六個月。

曾任台糖公司副組長、行政院經安會工業委員會專員、行政院美援會專門委員、經合會綜合計畫處處長、經設會經濟研究處處長、經建會副主任委員,於民國81年5月退休。

曾兼任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創始委員迄今60年、普查委員會委員41年;曾先後兼任東海大學、東吳大學、台灣大學副教授17年;曾擔任經濟日報主筆40年撰社論1,927篇,以及撰寫專論一百餘篇。

著有《邁向經濟現代化之路:社論一寫四十年》(聯經出版)、《台灣經濟奇蹟的奠基者 尹仲容》、《台灣經濟再奮發之路》、《為什麼台灣經濟由盛到衰?》、《百年仰望:20位名人心目中的民國人物》(合著)、《從管制到開放:台灣經濟自由化的艱辛歷程》(以上由天下文化出版)


朱敬一 作者
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會計系及經濟系合聘教授。研究專長為人口經濟、法律經濟、財政學。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六年連獲四屆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一九九八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二○○三年朱教授獲頒總統科學獎,為國內人文社會領域迄今唯一獲此殊榮者。著有《給青年知識追求者的信》、《經濟學的視野》(合著)、《基礎經濟學》(合著)、《經濟學》(合著)。

2019/11/18

BGB313A

天下文化

平裝

17cm×23cm

黑白

4713510946565 

360

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