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每當我挽起衣袖、專注將難題解決,那種快慰與充實,
真是比某個位置、頭銜或虛名,更讓我高興。」
——張善政
他愛山、他務農;他是工程師、是教授;
是科技部長、行政院長,是農夫、公益推動者,
他不斷跨界、歸零、重開機。
他人生中的每一條斜槓,不僅是一次職涯的挑戰,
更是他價值觀和終極關懷展現,
他始終知道自己在天地之間該如何存在和奉獻。
工程師出身的張善政,對權位沒有執念,只想把事情做對、做好。施振榮盛讚他:「做事有進度、有方法,知道如何操兵、貫徹紀律,可以將一座世界級的雲端資料中心,管控得如此完美。任何交給他的任務,他都可以deliver出來,從不讓人失望。」劉兆玄肯定他:「不是一個僵硬固守在自己安全的、專業領域的人,是一個可以跳到外面,做更大的事情的人。」
他愛山、務農,知道天地於他為何。如同他「捨不得」用除草劑毒殺土地,他「捨不得」台灣繼續沉淪。這一位割草種樹的男人,在過去這幾年間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形塑出自己「科技善政」的風格。台灣不缺彌勒佛,也不缺救世主,缺少的卻是願意低頭流汗,建設明天的國家工程師,一位挽起衣袖「做事的人」。
目錄
出版者的話 真能把事做對的科技領袖——張善政 高希均
採訪者序 建設明天的國家工程師 吳錦勳
序 章 緩步險峰行
第一部 尋 童年 發光的石頭
第一章 好奇心 父親給的禮物
第二章 自學力 自由中學會自律
第三章 務實 土木是一種人文關懷
第四章 坦誠 接受真實的自己
第二部 追 新知 自由之風永遠吹拂
第五章 鷹眼 看見事物本質的是心,不是眼
第六章 創新 猶太教授教我的事
第七章 破舊 站在巨人肩膀上開創
第八章 溝通 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對話
第三部 探 科技 擁抱數位大未來
第九章 眼界 選擇做更重要的事
第十章 開拓 為台灣網路發展披荊斬棘
第十一章 跨界 理工的腦,人文的心
第十二章 鬥智 為台灣的國安鋪路
第十三章 突破 管理,只有一個鍵盤的距離
第四部 聚 人氣 意外的覺旅
第十四章 魄力 政治不歸路,只有戴著鋼盔向前衝
第十五章 開放 「死」資料變成「活」知識
第十六章 同理心 雲豹裝甲車上看不到的眼淚
第十七章 細究 從最後一哩路到最後一公分
第十八章 感念 再一次說「再見」
採訪後記 用自己的風格從政 吳錦勳
採訪者序
建設明天的國家工程師
吳錦勳
做事人的國度
長長的斜坡,張善政揹著十幾公斤的割草機,賣力跨步,緩緩走入及腰的長草堆,拉了幾下開關,伴隨馬達狂烈運轉,調整好角度、站定,他熟練地擺動著刀片,雜草瞬間傾倒成堆。
他一開工往往就五、六個小時,汗水浸透衣褲,鏡片濛著一層霧氣。中間空檔,他卸下機器,脫除衣帽面罩,坐在草坡一邊喝水,一邊瀏覽前方綿延的海岸山脈。隔著遠遠的距離,小鎮喧囂滲過來,塵煙靄靄、涼風習習,兩列火車在鐵道緩緩滑動,瞬間交會又分開……眼前的一切全是他最佳的獎賞。
這近十年間,他總在公務之餘搭火車來到這裡,做些他口中「顧樹」和「除草」的工作。將近四千坪的山坡農地,分區種植土肉桂、柑橘、芭蕉、波羅蜜、南瓜等等,近二十幾種果樹蔬菜。初春時分,一對大冠鷲盤旋低空、嗚悠、求偶。早年栽植的小樹苗,如今比人還高,麵包樹挺拔濃密、肖楠鬱鬱成林,銀葉閃閃。
沐在春風裡,人的心情很快便沉澱下來。過去近十年來,幾無例外,張善政不管公務多忙、壓力多大,每星期他總要來這裡放空——這也是張善政由天地吸收創新靈感的重要時刻。這是屬於鐮刀與鋤頭的土地,屬於耕耘與收穫的疆域,也是這位「做事人」的國度。
國家的工程師
張善政年輕時就戀山,親炙台灣之美,至今仍不忘徜徉在大自然懷抱,而且打從內心對土地懷抱真摯的情感。他只有在買地之初,請人在農路上噴過一次除草劑,之後就完全不用了,他說:「畢竟是自己的地,噴藥後有點『捨不得』的感覺,加上後來鑿井取水,就更用心保護土地的潔淨!」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就寫道:「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則各自有各自的故事。」(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拉高到國家的層次,那些不幸的國家又何嘗沒有自己扳纏不清的歷史、棘手的難題,甚至無解的恩仇……長期以來,台灣一直陷在藍綠的內耗當中,人心不安浮蕩,每次新政府上台,國家就重新開機,似乎無論哪個黨派都改不了這種悲運——unhappy in our own way。
有一回,張善政在山坡地割草,劃傷了一尾蛇,牠負傷奔逃間,還來不及看清,大冠鷲瞬間俯衝而下,叼走那條蛇。這是個弱肉強食的食物鏈,國際間的權力傾軋又何嘗不是?台灣猶如巉岩絕壁夾縫之間,漂在湍急激流的小舟。面對危機叢生的險局,一旦又失去舵手和方向感,那麼前途將更難逆料。
理想上,一位領導者的最高境界是,今天的國家都得到適當的治理,而他需要治理的是「明天的國家」。過去這幾年間,這一位割草種樹的男人,透過勤奮與努力,一步步形塑出獨特的「科技善政」風格,他只想全心全意努力做出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情。
他之所以「捨不得」台灣繼續沉淪,如同不捨農地被殺草劑毒殺。或許我們不缺彌勒佛,也不缺救世主,而是缺少願意低頭流汗,建設明天的國家工程師,一位挽起衣袖「做事的人」。
前行政院院長,現任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長。史丹佛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康乃爾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博士,曾任台大土木系教授、國家高速電腦中心主任、宏碁電子化事業群副總經理、Google亞洲硬體營運總監、行政院政務委員、科技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及院長。
他是工程師、教授,也是企業經理人、科技長、院長、農夫、公益推動者,一生始終不斷跨界,不斷歸零重開機,是「斜槓青年」最早的實踐者。他人生中的每一條斜線不僅做為一次職涯,更展現了他的價值觀和終極關懷,更難得的是,每一個角色他都可以扮演到極致,全力以赴,做什麼、像什麼。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曾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專題特寫獎」、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金鼎獎、二〇二四年讀墨華文大獎非文學類首獎(合著)等。著有《台灣請聽我說》、《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之間: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的生命之旅》等二十餘部。崇尚精神力量,相信生命不斷超越的可能,傾心史懷哲的人生理想:「有工作可做,有希望可想,有對象可愛。」
2019/04/15
BGB47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部分彩色
9789864796618
352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