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用整個身體來思考吧!用頭腦所想的事只要三天就變了,
然而用身體所思考的事再久都不會改變!
——伊東豊雄(2010年3月2日),寫給台灣熱愛建築與設計的年輕朋友
因為伊東豊雄,是這樣的先驅者、建築家——
也曾有過發不出薪水給所員、靠親友介紹才有設計案可做的慘澹經歷,
也曾在提出嘔心瀝血的作品之時,飽受當地媒體抨擊……
然而他始終堅持走自己「另類現代建築」的創作之路,
藉由與同輩建築師相互批判、砥礪,以不斷精進自己的設計能力熬過了艱困的日子;
終於,伊東豊雄的作品成為各界公認,二十一世紀新建築的代表,
並摘下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桂冠——201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
而即便成名,伊東仍不斷在世界各地的各種競圖案中奮戰,
同時追尋著更理想的、與自然共生的新建築。
於是,我們才能夠看見一位偉大的建築創作者,努力不懈的動人姿態。
而幸好,我們身在台灣——
所以才能親炙這位不曾停止進步、不曾放棄探索任何可能的前衛建築家,
充滿生命力的四件大型公共建築作品,從競圖、發包到完工啟用的點滴歷程;
也才得以近距離地閱讀、感受
伊東豊雄的成長經歷、不斷追求創新的自我期許、在其作品背後的深沈思想;
於是,我們也因而能夠從這些在台灣已實現、將實現的前衛建築風景中,
找到自己心底深處的創造力,也開啟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Preface I
寫在《Pioneer Forever / 建築家伊東豊雄》的付梓前夕 伊東豊雄
Preface II
刻畫/一代建築巨人——伊東豊雄的輪廓
序章 改變台灣都市地景的伊東新建築
自 2005 年起,在台灣的北、中、南三座城市,
陸續吹起了生機盎然的伊東新建築旋風,
伊東建築所特有的流動性,也同時帶動了台灣都市地景的正向演化與變容。
- 其一/與城市環境共生的高雄世運主場館
- 其二/作為城市生活藝術場域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 其三/與森林共舞、可呼吸的台大社科院院館
- 其四/誘發新舊文化交流的松山菸廠新建築
第一部 成為建築家之前
原本為了打棒球而只想進入輕鬆的文學院就讀,
卻因意外落榜而重考進東京大學理學院,
伊東自此踏入了建築領域,也為開創屬於自己的建築創作之路奠下基礎。
- 成長記憶中的原風景
- 從內側觀看著藝術的成長歷程
- 東京的故宅出自建築名家之手
- 東大入學——與建築的邂逅
- 在菊竹清訓事務所的建築修業
Episode I 衍生過程的形態 by 伊東豊雄
第二部 作為年輕建築家的那段日子
獨立於 70 年代、伊東這個世代的新銳建築師,
既沒能趕上 60 年代日本大興國家建設的潮流,也沒能受 80 年代蓬勃的經濟發展所庇護;
因而在當時只能陷入一片無能為力的氣氛之中。
- 獨立、成立個人事務所
- 一九七○年代的慘澹記憶
- 過渡到八○年代——不斷辯證的住宅論
- 平和時代的野武士
- 八○年代的新氣象——開展設計規模
Episode II 伊東與安藤的冷靜與熱情之間
第三部 凝視/伊東事務所的絕對真實
雖然伊東事務所的設計操作並不是 top-down 的方式,
然而一旦伊東內心的 image 開始建立起來,
所員們在設計發想上便很難跟得上伊東的腳步了。
- 事務所的運作與創作風景
- 作家型事務所的宿命——競圖中的戰鬥
- 設計案的執行與落實
- 伊東與所員之間的互動
第四部 旅/伊東豐雄的城市漫遊
一般建築師通常會透過畫 sketch 來為旅行做紀錄,
然而伊東卻認為該忘記的事情自動會忘記,
而該記得的事情也會自然而然地殘留在記憶裡。
- 旅行手記(1985)
- 記憶中的九個城市(1988)
第五部 歷經仙台案的成功/邁向世界的伊東豊雄
透過仙台媒體館一案,伊東對極簡、純粹、抽象性空間做出了告別,
並勇敢地朝著有機而充滿生命力的仿生建築邁進;
從此,更掀起了一股席捲日本海內外的伊東建築新浪潮。
- 仙台案之前的境遇
- 建築人生的轉機——仙台媒體館
- 對於「仙台媒體館」之報導的質問書
- 來自仙台媒體館的領悟
- 走向世界的創作足跡——比利時/英國/西班牙/義大利
第六部 伊東豊雄的建築創作歷程
伊東的建築從年輕時代開始一直到現在,
都處於一種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裡,
就如同他在建築中所持續追尋的「流動性」一樣……
- 原始(Primary)建築形態的迴避
- 對於建築之「厚重與堅固」的反感
- 所有的一切來自於對建築立體主義的反抗
- 水的流動與漩渦——對於平面計畫的觀點
- 告別立體主義、邁向管狀主義的美學
- 在立方體中有著「管」的貫通
- 仙台媒體館之後的進展
- 新的真實與衍生的秩序
第七部 最終章:實至名歸的建築前鋒
伊東是刻意另類、勇於嘗試的作家型建築師,
同時也是擅於重新定義問題的建築學者。
「重返自然的懷抱」成了二十一世紀伊東建築之根本命題。
- Zero Age後的全新出航/二○一○啟動的伊東建築博物館
- 日本三一一大震災的啓示——挺身而出的建築家們
- みんなの家(House for All) Project
- 重回自然——思考後三一一的建築像
- 實至名歸的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榮光
Episode III (泛)伊東建築學派
Appendix 伊東豊雄的光榮軌跡
Credits & References
寫在《Pioneer Forever / 建築家 伊東豊雄》的付梓前夕
伊東豊雄 / 2010年3月19日於東京
我設立個人的小工作室是在一九七一年,那是在我三十歲的時候;所以到了明年,我的事務所就成立滿四十年了。
不過,當時的我既非對將來有什麼樣的展望,也不是工作有了著落。大學學運以風捲樓殘之勢席捲各地、號稱國家等級之祭典的大阪萬國博覽會(EXPO'70)也在未能達到原先的期待之下結束,六○年代所懷有的那份屬於未來都市的夢想,可以說急速地萎縮。由於是在那樣的狀況下開始了自己的創作活動,因此可以說我對未來完全沒有任何的期望。
那時的我,和兩到三人的員工一起度過無數持續設計著親戚與友人之小住宅的日子,甚至無法在每個月按時把薪水支付給員工。雖然後來陸續地稍微增加了員工的人數,不過這樣的狀況一直到八○年代中期為止,幾乎都沒有什麼改變。
變化出現在八○年代的後半。日本迎向泡沫經濟的頂點,特別是東京的商業建築可以說是蓋了又拆、拆了又蓋。「橫濱的風之塔」與「Restaurant Bar Nomad」這兩件作品的實現,也是在這個時期。事務所的生活總算變得比從前稍微好過了一點。
決定性轉機的到來是在一九八八年,那是因為接受了位於熊本縣八代市的「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之森 Museum」之設計委託的緣故。這一年他們開始了由「熊本 Art-Polis」這個委員會來選定設計者的方式,而我則幸運地榮獲來自於總策劃人(Commissioner)磯崎新先生的設計指名與邀請。目前,我也擔任第三代的總策劃人而繼承了這個事業體的工作與任務。這件案子對我來說是很值得紀念的初次的公共建築設計案,而那時的我其實已經四十七歲了。
八代市立博物館在一九九一年開幕,而我的這件作品也獲得了好評。因為有這個「實績」,我在九○年代之後便轉為以公共建築作為設計工作的主要核心。而在做過幾件公共建築的設計案之後,我對於日本的公共建築是如何承襲著習慣、如何堅持著過去的形式與保守的態度這件事,有了很深刻的體會。我開始感到要突破這樣的困境,並不能單只從形態的設計來著手,而是 program(空間計畫)本身也非得做出革新的提案才行。
就在我這個想法開始醞釀的前方,於一九九五年有了「仙台媒體館」建築競圖的舉行。而那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針對 program 本身做出提問的那種建築競圖。
我們傾全事務所之力來面對這個競圖的挑戰,並且贏得了首獎。然而品嚐勝利的喜悅也只有在瞬間而已,我們的提案在贏得競圖不久之後隨即受到來自市民猛烈的反對運動。這個提案的嶄新之處無論再怎麼說明也無法得到理解,有好幾次,我甚至覺得就把這個設計提案給丟掉算了。
然而在設計持續進行、進到施工的階段之後,支持這個設計案的人們陸續地增加;到了二○○一年,仙台媒體館終於得以順利開幕。我未曾有過比那時候更覺得做建築設計實在很棒的時刻。這是因為在我設立事務所長達三十年後,第一次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建築對這個社會有了貢獻的緣故。
這份感慨與感動在之後給予了我極大的勇氣。仙台媒體館開幕到如今已經過了九年,而它也早就已經塵埃落定為仙台市民的文化據點,融入市民的生活當中了。
從進到二十一世紀開始,我的設計活動除了日本之外,也擴展到了亞洲、歐洲、北美等世界各地。目前我的設計案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在海外。雖然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建築思想,而基於這些思想的設計與施工方法也都完全不一樣;不過在各地經驗過各種設計案之後,就會知道建築是否能夠實現的關鍵,總歸是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我甚至會認為只要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起彼此的信賴關係,那麼無論是在任何不知名的土地之上,都能夠實現出美好的建築。
自二○○五年以來,台灣成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所在。那是因為台灣是少數願意堅持意志,來追求具有高度公共性之建築的國家之一。包含日本,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無論是建築本身或建築師,都漸漸變成只不過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已的道具,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味地追求著驅使電腦科技所製造出來的那種時尚風格而已。然而,也就因為是處於這種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的社會當中,那種真正能夠保障市民們得以享受文化性生活的公共空間,才更是人們所需要的,不是嗎。
在台灣的各個設計案,包括高雄市運主場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館、松山菸廠文化園區BOT計畫主建築案等等,很清楚地傳達出台灣的人們追求著公共性的熱情與強烈意志。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比能夠參與這種案子的設計更來得幸福的事了。
最後,要深深感謝各方的諸多先進提供我這樣的機會。同時,也對於在我持續進行建築的過程中,願意將我截至目前為止的建築生涯與建築思想等紀錄加以出版的這件事,表達深刻的謝意。尤其是不辭著述之勞苦的謝宗哲先生,對於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特此答謝致意。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胡志強(台中市長)、陳 菊(高雄市長)、彭錦鵬(台大社科院遷院工程執行長)
邱文傑(建築師/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
張基義(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A+@ Architecture Studio主持人)
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
曾光宗(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
楊逸詠(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詹偉雄(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
蕭子新(年代新聞主播)
喜歡他執著的方式——愉快而不苦情。
喜歡他求新求變的精神——當別人早被拱成大師或被神化的時候,他依然堅持於創作的天地,自在翱翔。
佩服他事務所的經營方式——像朋友工作室般的永續熱情,效率不是被嚴格控制出來的,而是從選人、訓練、團隊默契的自然生成,宛如基本的素質,存在於工作倫理之間。
佩服他永不消滅的熱情——為地球創造有意義、具生命力建築之持久努力,幾乎不把能量、體力、年紀放在心上,而如此自然衍生而出的不滅能量。
從這本書中,相信您能了解伊東豊雄成功背後之成長過程及令人佩服之原因,很高興能有機會分享閱讀伊東豊雄之喜悅,相信您會喜歡!
──邱文傑/建築師.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
建築的宿命就是文學家卡爾維諾所謂的「石化」。
在緩慢的石化過程中,唯有開放、執著並持續地努力,才可能跨越在世界的沈重與作品的輕快之間。
伊東豊雄先生永遠在現實與重力之間,奮力地追尋著空間的流動性與設計的自由度。也難怪當代建築名家庫哈斯曾將伊東先生描述為「新世紀輕建築新範型的領航員」,也正是所謂的 Pioneer Forever!
──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教授.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
建築啟蒙與學習階段正值日本六○年代的高度經濟成長期,及「代謝論」風起雲湧之動盪年代的伊東豊雄,其個人的建築成長過程訴說著日本戰後建築發展的歷程;同時在其設計作品中,更可感受到伊東豊雄作為建築師的生命觀,以及對於建築創作的熱情、能量與叛逆性。這是一本近距離剖析伊東豊雄的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如果你不認識 Ito san,請讀本書!如果你認識 Ito san,你就知道他的建築中有堅持、樂觀、隨性、新思想、百花齊放。
──劉育東/亞洲大學副校長.交通大學建築所創所教授
從事美學研究與空間創作之餘,也立志做一位建築文化般運工(interpreter),翻譯大量日本建築相關著作,建立文化交流互動的途徑。引介日本建築思潮之際,也透過安藤忠雄、伊東豊雄、藤本壯介等建築家的親身接觸與訪談,來撰寫評論並發展論述,策劃臺日年輕建築師之作品連展,以傳播/分享建築文化為己任。
建築作品:亞洲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節能光電屋(GREEN BELT)、URBAN COMPLEX/HOUSING、FRAME HOUSE Project、HOUSE W2、Mansion-GREEN FLOW。
主要著作:《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Pioneer Forever 建築家伊東豊雄》、《構築的群像:臺灣當代建築家訪談集》、《臺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Lose Paradise: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等。
經典譯著:《旅。建築的走法》、《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等。
2013/06/26
BLAS03
天下文化
平裝
16×23cm
部分彩色
9789863202196
327
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