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藝術教育的第一線進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卻把古今中外對藝術的至高認知溶於一爐,既有奧義,又有實例,既是入門性文本,又是歸結性文本,極有重量卻又十分好讀,足以切實指導藝術創作,也足以細緻引領審美。
因此自舊版出版至今,不管是大陸版還是台灣版都一直廣受歡迎。這次新版,作者親自刪改過於冗長的表述,重新琢磨全書行文,使之更加乾淨、簡明,全書搭配精彩圖片30餘幅,以求適合藝術領域之外的更多讀者。
身為現代人,都希望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但是,藝術可教嗎?
說起藝術教育,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各個藝術門類的技術訓練。技術訓練當然重要,然而誰都明白,藝術家並不僅僅是工匠。藝術對美的把握,是從心靈出發,才由手工完成的。因此,藝術教育中常常要在技術訓練之外加入一些鑒賞品評,讓具體的作品來印證心靈和美的關係,可惜,這種印證往往是零碎的,很難構成課程的完整性。
但是,一說完整大家又怕了,因為想到了很多藝術理論和美學著作的艱澀難啃。如果僅僅是艱澀難啃倒也罷了,可以讓學生們慢慢啃去,問題是這些理論大多脫離了感性層面,讓年輕的學藝者們鑽在概念的迷魂陣裡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那麼,有沒有可能產生一種教材,超越技術的具體、鑒賞的零碎、理論的艱澀,提供一種既有知性又有感性的認知程式?
很多年前,我在藝術教育的第一線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探索的成果之一,就是眼前的這本書。
這本書有以下三個編寫原則需要說明:
一、本書突破一般藝術理論教科書的規範格局,根據藝術創作和欣賞中普遍遇到的一些根本問題,參照高層學術規範,自成理論結構。
這個理論結構力求簡潔明瞭,體小旨宏,去除種種贅論瑣議,把德國古典美學、現代藝術哲學和中國古代文論中最重要的幾個課題邀於一室、熔於一爐,讓它們互相參證,再交給學生。人類對藝術的感悟和認知,既有「異中之同」,又有「同中之異」。
「同中之異」的部分,我已有幾部史論著作完成;本書則重點發掘「異中之同」,這對藝術實踐者來說,似乎更加需要。
二、為了更直接地有助於準備從事敘述性作品創作的學生,我在闡述每一個重要課題的時候,都努力尋找最貼切的實例進行感性解析,並讓這些實例具有理論伸發功能。
這很難,因為感性是藝術的最高目標,感性解析最能暴露理論家真正的審美水準。理論家可以在理論上橫衝直撞,卻往往最怕舉例,這一點,連黑格爾在《美學》中也常常露怯。所以,這本書在這方面有點冒險。
我選取的理論偏重於法國,因為我覺得法國的藝術思維更靠近感性;我選取的實例偏重於電影,因為電影的綜合程度、空間效能和群體接受比其他藝術更經得起分析。我更樂於分析當時剛剛面世的作品,因為這樣能使讀者有直接的切身感受。
在寫作之時我正好擔任了中國首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學術委員會主席,因此也順手牽羊,多分析了幾部莎士比亞戲劇。
三、本書雖是一本平靜的學術著作,卻記錄了一個特殊時代的文化抗爭。寫作此書之時,中國大陸的文革雖然已經結束,卻還在承受著凜冽的「倒春寒」,社會上從上到下掀起過好幾個極左的政治運動,不僅外國現代派文藝受到猛烈驅逐,而且只要稍稍離開一點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對文藝的要求,都會受到嚴厲批判。
因此,理所當然,本書的每一頁都被看成是「充滿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毒素」。幸好,當時在意識型態領域新舊勢力的搏鬥勢均力敵,這本書也就成了一種文化勇氣的見證。我在書中醒目地提出「創造」的概念,並反覆申述這個概念不存在階級的區割、國家的壁壘,卻對一種文化的沒落和再生具有絕對意義。
我當時沒有料到一九八九年之後會面對一個左傾保守主義在文化上全面回潮的時代,更沒有料到當年的文革幹將們還會趁這種回潮有機會製造各種謠言來「清算歷史」、「咬文嚼字」,而大量當代傳媒仍會熱烈回應。
因此這本書從當年寫作到現在再版,都體現了一種堅毅不拔的文化追求。我希望我的學生們明白,從事真正的藝術創造,在特定的時代,需要成為一名鬥士。
本書完成於十八年前,原名為《藝術創造工程》,一九八七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年後由台灣允晨文化公司先後出過兩版。這次再版,做了一些刪改,原因是當初寫作與講課同步,帶有太明顯的課堂講稿痕跡,現在看來顯得太囉嗦了。
十八年過去,連我的學生和讀者也已漸漸老去,更不必說我自己了。老不怕,此生總算在那麼美好的領域鑽研過並堅持過,實在是人生很大的福分。
乙酉年冬日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
在中國大陸的文革災難時期,以戲劇為起點,針對當時的文化極端主義,建立了《世界戲劇學》的宏大構架,于文革後出版,至今三十餘年仍是這一領域唯一的權威教材,獲中國大陸「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同時,又以文化人類學的高度完成《中國戲劇史》,以美學的高度完成了中國首部《觀眾心理學》,並創建了自成體系的《藝術創造學》,皆獲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並出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二十多年前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裡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現場抵達的人文學者。
在考察過程中寫出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行者無疆》、《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書籍,開創「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風,獲得兩岸三地諸多文學大獎,並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籍暢銷排行榜前列。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誌等機構讚譽不斷,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OO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座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
二OO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06/01/20
BCT005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x21cm
黑白
9789864176304
260
400